中关村“特楼”往事:海淀科源社区曾住钱学森等大师(2)
2019年7月,新京报记者在13号楼204室外看到,门口的电灯泡被灰尘遮罩,门侧有个黑色圆形的老式电灯开关,边角破损,已经没办法正常使用。李佩对门的住户搬来没多久,隔着厚重的防盗门,女主人对新京报记者说,没有听说过李佩,也并不知道曾住在对门的人是谁。
但当时的“特楼”还是有着不一般的“洋气”。边东子记得,整个单元里,除了他家外五家都有钢琴。除了阵阵琴声,偶尔还能听到住在对门的汪德昭夫人、声乐教授李惠年和住在14号楼的钱学森夫人、歌唱家蒋英的歌声。这些科学家被称为“先生”,他们彼此有时也互称为“公”,他们的妻子则被称为“太太”。
但何泽慧例外。
她从来不爱听别人称她为“钱太太”,就连国庆节发给她去人民大会堂的邀请函中,写的也必须是“何泽慧先生”才行。如今科学院的老人们提起她,都会恭恭敬敬地称一声“何先生”。
糕点
中国科学院成立后,钱三强与何泽慧同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钱三强任所长,何泽慧任副所长。一周七天,何泽慧有六天都呆在所里,周日回“特楼”。每天上午都会到各个办公室看看大家手头的工作进度。
儿子钱思进的记忆中,母亲在远郊区工作,每周只能星期天回家和孩子们团聚,听到母亲的声音,更多是在电话里。科源社区14号楼203室的走廊里挂着一块小黑板,几十年没变。钱思进记得,二姐钱民协上中学时,母亲有时会和她通电话,和她一起分析几何题,小黑板上总留着各种多边形和数字。
有时两人都从房山郊区的单位回家,曾长期在何泽慧身边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焕乔记得,钱三强有公派的小轿车,但何泽慧从来没坐过:“何先生是个特别有原则的人,她说那是公家派给他的车,她不能坐,每次都是自己坐汽车回中关村。”
23位“两弹一星”元勋,有7位是钱三强直接推荐到第一线。钱思进记得,父亲经常出差,家里经常只有保姆照顾姐弟几人,住同一栋楼的赵忠尧偶尔会来家里谈工作,钱、何尊称他为“赵老师”或者“赵先生”。
“我太小了,听不懂他们谈什么,只记得有时候父亲的声音比较大。”钱思进向新京报记者回忆。
柳怀祖印象中,父亲经常在西北出差,去人迹罕至的盐湖调研,几个月都见不着面。
忙是科学家们的常态。
边东子记得:“郭永怀先生身材瘦长,无论春夏秋冬,他都喜欢头戴鸭舌帽、臂弯里夹着皮包,低着头,大踏步地来往于单位和家之间。”
相比起来,孩子们更容易见到郭永怀的妻子、中国科学院西郊办公室副主任李佩。李佩的自述中回忆,当时自己管的事情很杂,做的第一件事是找派出所:“人家陆续住进来了,都要办户口,请他们能到中关村来办公,让科研人员少跑路。”
当时周围没有医院,看病经常需乘坐32路公交车外出,经常一等就是一个小时。“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的老丈人是退休医生,李佩动员他“出山”,办了一间小小的医务室。柳怀祖记得,当时有个头疼脑热都去医务室看,陈芳允的老丈人老沈医生喜欢小孩儿,和孩子们都很亲。
中关村茶点部也在那个时间开起来,由高级西点师景德旺坐镇,做出的苹果派、起子酥和奶油蛋糕都十分出色。在上了年纪的老北京人中流传着“老莫的蛋糕、新侨三宝乐的面包和中关村的洋点心”。钱三强等科学家都是这里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