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急诊分级将扩容 “急诊不急”尴尬能否破解?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8月10日电(记者 张尼)白天上班没空挂号,晚上去急诊;分不清该挂哪个科室,先挂急诊……大型公立医院内,急诊科往往是最拥挤的科室,这些患者中有不少人并非是真正的急症患者,出现“急诊不急”的现象。
5月起,北京20家设有急诊的市属医院启动“急诊分级”就诊工作。新标准实施后,患者是否能接受?医护人员工作有何变化?未来伴随“急诊分级”扩容至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原有问题是否能得到解决?近期,记者就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实地探访。
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急诊分诊台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北京启动“急诊分级”超百天 看病不按“先来后到”
在挂号窗口旁测量血压、脉搏,相关生命体征数据传入系统,随后电脑自动分级挂号……日前,在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内,陪同爱人前来挂急诊的胡先生不出两分钟就完成了所有挂号手续,并依照相应的急诊等级进行就诊。
当天,胡先生爱人出现了头晕、血压高等症状,根据相应体征,分级为3级,病情严重程度为急症。由于前面没有1、2级患者就诊,胡先生的爱人能够直接进行检查治疗。
自今年5月1日起,北京20家设有急诊的市属医院正式启动了“急诊分级”就诊工作,改变以往“先来后到”的就诊流程。
根据规定,“四个分级”是将患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1-4级分级管理,遵循从重到轻、从病情迅速变化到相对稳定的原则,合理安排患者就诊顺序,优先处理较重病人。
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急诊科内,张贴了急诊分级标准。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之所以要实施急诊分级,就是将更宝贵的抢救资源留给更需要的病人,这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有益的。”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国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事实上,北京市很多医疗机构此前都制定了自己的急诊分级标准。以北京友谊医院为例,此前已根据一些国际通行标准,制定有院内的分级标准,但各个医疗机构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文件。
“在新规实施后,每名到医院就诊患者的挂号条上,都会明显标注出分级,这也意味着病人对自己的候诊顺序心中有数,相较于此前,就诊更加井然有序。”王国兴说。
一辆急救车停在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急诊科外。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医护人员工作量增加了吗?
根据北京市公布的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不同急诊分级级别都设定了客观的评估指标,包括心率、血压、体温、血糖等。那么,这样的规定是否会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护士秦岚告诉记者,患者入院后,全部测量生命体征,根据客观数据和患者的实际病情,分诊护士给予患者相应的就诊级别,分诊阶段的时长并没有明显增加。
“反而是因为进行了更精准的分级,提高了后续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秦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