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个人隐私方式日益隐蔽 留心躲避手机App隐私陷阱(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9-08 08:28:10
浏览

  2018年,某品牌新上市手机配备了升降式前置摄像头,在需要调用的时候,这个摄像头会自动从手机内升起。不过,一些用户发现在使用某些浏览器等不需要调用前置摄像头的App时,摄像头还是会自动升起,而这意味着用户的隐私可能遭到泄露。

  由此,不少网友表示,暴露个人隐私的不会只有一个前置摄像头,事实上,手机麦克风、GPS定位、指纹收集器、联网数据、语音通话等都可能在记录着用户的数据,一些App则将这些数据予以收集。

  今年3月,有媒体报道称,某些App涉嫌“偷听”用户信息。随后这些运营企业均作出解释性答复。但事实上,App搜集个人隐私的方式并不局限于“偷看”“偷听”。

  据了解,一般来说,App的安装和使用只能对一些必要的权限征求使用人的同意。在使用安卓系统的手机中,有以下几个权限最常被调取,其一是“读取已安装应用列表”,借此可以了解和分析用户的使用习惯;其二是“读取本机识别码”,主要用来确定用户的身份;其三是“读取位置信息”,通过获取位置,搜集用户的活动范围,例如导航类软件就必须调取这一权限。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App普遍存在越界索权现象,比如视频软件要求读取运动数据、资讯类App要求开启相机和麦克风录音权限等,“为了给您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请求获取这些权限……”则成为要求获取相关权限的普遍话术。

  手机App使用权限被滥用、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有可能造成用户隐私泄露,进而引发个人信息非法买卖、电信网络诈骗等互联网安全事件。

  强化权限管理防范隐私泄露

  总的来说,解决手机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需要立法者和执法者共同寻求符合互联网发展规律的破解之道,同时也需要App开发管理者规范行为、明示隐私条款,各应用商店也要认真履行平台审核责任。

  201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提出,“国家保护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和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在业务活动中收集的公民个人电子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毁损,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

  目前,刑法、民法总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等,都涉及个人信息保护。但虽有相关法律规定,互联网企业对公民个人信息的收集并未得到规范。加强个人隐私保护、对个人信息保护专门立法成为近年来的普遍呼声。今年两会期间,官方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列入本届立法规划,相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和起草,争取早日出台。

  不过,在目前阶段,普通手机用户能做的就是尽量提高警惕,防范隐私泄露。业内人士提醒,用户尽量选择知名App商店下载应用软件;在安装和使用手机App时,注意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查看其中是否有隐私“陷阱”;下载后对App做权限管理,一般情况下,关闭App“资费相关”和“隐私相关”的大部分权限并不影响App正常使用(某些App需“定位”功能的除外)。

  一些手机具有权限推荐功能,根据App的功能属性,推荐用户开启或关闭权限。安卓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设置中的“权限管理”,IOS系统用户可以通过“隐私”,看到自己下载的App软件都有哪些权限,权限中哪些是开启状态,不相关的、涉及隐私的手动关闭。推荐定期筛选一遍,把所有不影响正常使用的授权全部关闭,避免“流氓软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