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守夜人:战勤班能手绘消防作战图
故宫守夜人:战勤班能手绘消防作战图
北京天安门消防救援支队故宫特勤中队政治指导员蔡瑞讲述防火秘诀,要做到禁止一切火源进故宫
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天安门支队故宫特勤中队政治指导员蔡瑞。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故宫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殿宇宫室9000多间,收藏价值连城的历史艺术珍宝达180多万件。
如今在故宫,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日夜守护着这座文化殿堂的消防安全,他们被称为故宫守夜人。蔡瑞是其中的一员,作为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天安门支队故宫特勤中队政治指导员的他,前不久被评为“人民满意公务员”,并被应急管理部表彰。近日,记者对话蔡瑞,听他讲述故宫防火的秘诀。
制度
故宫防火有一百多项管理规定
新京报:故宫建筑都是木质结构,存放大量古籍字画,抵御火灾能力极低,历史上故宫曾发生过一百多次火灾。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极少发生火灾,是怎么做到的?
蔡瑞:故宫防火,在制度方面,就有一百多项管理规定。故宫1925年成立博物院,到现在90多年了,防火的管理制度一直与时俱进,设施设备也一直在更换。
新京报:历史上,故宫有哪些防火的措施?
蔡瑞:故宫古代最主要的防火设施是护城河和太平缸(殿前摆的大水缸)。太平缸都要注满水,并且被垫起来,冬天可以在下面烧炭,保持水缸的温度。明清时期,太平缸用棉被包裹,防止结冰。
故宫的建筑还有一个象征性的防火结构鸱吻,就是宫殿屋顶正脊两端的神兽。古代传说中,这个神兽能够吞火,还喜欢登高俯瞰,所以被认为能够避火消防。现在来看,鸱吻一般高于建筑的其他位置,如果有雷电会先劈到鸱吻,也有一定避雷防火的功能。
在宫殿台基上,还有很多螭首,主要是夏天排水用的,到现在还能用,每当暴雨,就会看到“千龙出水”的场面。
办法
延续古代夏注水、冬凿冰传统
新京报:你们现在对故宫的消防保护,有从古代故宫的防火技术中得到启发吗?
蔡瑞:我们中队保留了一些古代留下来的防火传统,比如“夏注水、冬凿冰,春除草、秋清叶”。为的就是不留丁点火灾隐患,保证故宫绝对安全。
冬天金水河结冰后,我会带着队员在金水河里每隔20米就凿开一个一米见方的冰窟窿。虽然现在的水源能够保证灭火需求,但是我们还是延续着“冬凿冰”的传统,确保可以就近取水。
夏天,我会带着人往太平缸注水,太平缸离宫殿很近,作为“第一桶水”能解决水源不足的燃眉之急。春季,我们及时清除屋顶和院内的杂草,既防火又保护古建筑,你看现在故宫房顶基本没有草了;秋季,风干物燥,我们会及时清除院内的落叶和可燃物,一共清理好几吨,还会将10余万平方米的植被湿化,防止着火。
新京报:夏天是给所有的太平缸都注满水吗?
蔡瑞:我们只会对未开放区域的水缸注水,开放区域游客太多,太平缸很大,注满水的话,怕有游客,尤其是孩子发生危险。
能力
保证第一时间到达指定地点
新京报:新中国成立之初,也没有什么先进设备用来防火,你的前辈都是怎么做的?
蔡瑞:当时故宫缺少完善的防火设施,我们中队就在城墙上设置“瞭望哨”和“火卫岗”,一年365天,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都在城墙上昼夜守望巡逻,既防火、又防盗。
新京报:故宫面积这么大,有宫殿八九千间,游客第一次来基本会转晕,你们对线路熟悉吗,是怎样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