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其“骨”、探其“肉”……给南海做深度“解剖”(2)
另一大突破是气候演变的“低纬驱动”。气候演变的研究起步于大冰期的发现,其核心在于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变化,成功地解释了近百万年来冰盖涨缩的周期性,引领着全球的气候变化。南海的研究提出了气候演变“低纬驱动”的观点,指出高纬区冰盖大小的变化和低纬区季风降雨的变化,驱动力的周期性有所不同,换句话说,就是低纬降水周期的变化并不就是由高纬冰盖决定。其实,太阳辐射量集中在低纬区,低纬驱动过程是气候干湿、旱涝灾害的源头,但长期以来不受重视。南海的研究还进一步表明:低纬海区更大的变化不在表层,而在于次表层水;轨道周期不但有万年等级的冰期旋回,还有40万年季风气候的长周期,当前的地球就处在低谷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预测中应当加以注意。
南海将成我国深海研究基地
“南海深部计划获得了超越预期的成果,取得了学术层面的突破。在世界众多的深海盆中,南海已经脱颖而出,进入了基础研究程度最高的边缘海行列,正在成为世界海洋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回顾这项计划,汪品先表示,这一重大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新认识,成为南海深部研究的里程碑,形成了我国多学科结合的深海科学队伍,提出了挑战传统认识的新观点,在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海深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我国自主研制的7000米级和4500米级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相继下水。深拖磁测系统、宽频带海底地震仪、深水锚系观测、海山浅钻等众多先进深海技术都在南海得到应用,计划本身也成为海洋科学和技术装备的试验场,促进了海洋技术的精进和人才队伍的锤炼。
“基于大量的实地观测和原位探索,从源头上追溯了一些‘普适性’认识的出处,根据西太平洋和低纬海域的特色,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新认识。但是当前的进展只能说是提出了问题,离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距离。”汪品先表示,只有将北大西洋和西太平洋的研究进一步结合,将低纬过程和高纬过程相结合,才能理解海盆成因和气候演变的真谛。
此外,世界上边缘海很多,而像南海深部计划这样,对于深水边缘海盆地的水、碳循环集中进行系统观测研究的,尚属首次。太平洋深部的水通过2600米深的巴士海峡进入南海,造成了南海的“深水瀑布”和三层环流结构,通过实测和模拟的结合,对大洋和大陆因素的相互作用取得了较为系统的认识。“上述3方面的进展,使得对南海深部的认识上了新台阶,成为国际边缘海研究程度最高的一例。”汪品先说。
报告会上,汪品先也谈到了未来的研究计划,他表示,“希望可以将南海建成我国深海研究的基地”:以南海为钥匙,揭开西太平洋边缘海之谜;使南海成为国际边缘海研究的典范;争取将南海作为海洋学基础研究的国际“实验室”,使得一系列基本过程在这里揭示,一系列假说在这里产生、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