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天坛圜丘从蓝色改成白色,这次乾隆帝的审美赢了吗?(2)
第一,砖的造型不是方方正正的,而是有弧度的,显然不是大殿中用的砖,应该是用来铺成圆形平面的,这与圜丘形状相符;第二,古人施工的废料都是就地掩埋,而这块砖出土的位置离圜丘很近;第三,最关键的是,砖上残留的蓝色釉面与史料记载的圜丘完全吻合。
因此,这块砖也成了圜丘曾是天青色的重要物证。“这就能证明从明嘉靖一直到清乾隆大规模改建前,这期间大概220年的时间,圜丘是天青色的。”林冬生说。
资料图:天坛祈年殿。 图片来源:天坛公园官网
乾隆帝为什么要把天坛变白?
可天坛圜丘又是从什么时候从天青色变成白色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乾隆帝。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乾隆皇帝决定改建圜丘坛。不过,这次改建也并非心血来潮。乾隆帝认为清朝万世永固,若干代以后要不断地增加祭祀的祖宗,需要足够大的坛面。用于祭祀的圜丘当然就需要扩建。
林冬生说,当时对圜丘坛面按九五之数进行展宽,若使用烧制的天青色琉璃砖作为建筑构件,需要材料尺寸过大,不容易烧造。而艾叶青石质性坚泽且宽长随宜,复垂久远,因此新建成的圜丘使用艾叶青石修造。
资料图:天坛祈年殿。 郭建设 摄 图片来源:CTPphoto
此外,天青色琉璃砖是经琉璃窑烧制而成的,原料主要是质地细腻的土壤;而艾叶青石是一种质地坚硬的石材,开采于京郊的山区。
“清朝时,受运输条件及工艺的影响,我认为制作圜丘所需体量如此巨大的建筑材料,开采艾叶青石的难度要小于烧制琉璃砖构件。”林冬生解释。
自这次改建后,圜丘未再经如此大规模的改建。人们今天看到的圜丘也就成了白色的。
林冬生也说,由于乾隆年间改建时,当时工匠并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施工基本是砸毁原有建筑了,这块砖也就成为‘渣土’埋到了地下,要是搁着估计也都找不着了。”
资料图:天坛祈年殿殿内的藻井结构,装饰奇巧华丽。 翟东风 摄 图片来源:CTPphoto
在近日播出的文化体验节目《遇见天坛》中,这块近500岁、弥足珍贵的天青色砖展现在公众眼前。
《遇见天坛》将天坛做为一档文化体验综艺节目的主要拍摄地,天坛公园提供了极大支持。首先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与天坛公园经过对公园文化的深度挖掘,明确提出守本创新的节目立意原则,使节目在清新表达的同时不失对礼乐文化的敬畏,追求时尚不能偏离世界遗产的本质属性。拍摄脚本选题策划过程中充分尊重天坛专家意见,从每一集的主题和拍摄重点的确定到细节处理做到认真严谨。节目编辑完成还要经过专家组苛刻的审查,反复修改以后才能播出。天坛公园提出节目要明确、清晰地树立天坛的定位,完整、准确传递天坛的内涵,生动、立体呈现天坛的形象,让观众看完《遇见天坛》以后能读懂天坛、理解天坛、爱上天坛。
天坛公园表示,希望借此为人们搭建了接触、了解、探究传统文化的新路径,把古老神秘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天坛呈现在人们面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