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涤荡下的旅游业,何时迎来复苏窗口期
疫情涤荡下的旅游业,何时迎来复苏窗口期
近期,部分省(区、市)出台了《指导旅游景区开放的工作指南》,部分旅游景区及经营项目逐渐开始正常营业。这个现象引起了一些行业内专家的担心。
在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司长刘克智表示,2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相关司局发布了《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南》,旅游景区的恢复开放,应当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分区分级原则,不宜搞“一刀切”。疫情高风险地区旅游景区暂缓开放,疫情中风险和低风险地区景区开放由当地党委政府决定。
对于某些景区出现游客扎堆儿的情况,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张辉也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了担忧,他表示,疫情对旅游业打击很大,想尽快恢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现在恢复旅游业还不现实,为时过早。
旅游业过早复工复产没有意义
张辉认为,旅游是一个空间流动性和人员聚集性相结合的产业。没有空间的流动和人员的聚集,旅游业就不可能有收益。而旅游业的这一特性与目前国家疫情防控的整体方针是相悖的。
其次,目前国家提倡的复工复产,主要是针对维持人民基本生活的行业,以及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目的是不让疫情的发生导致整个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停摆,同时也为了避免国际产业链的断裂,避免对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旅游业不是国家复工复产的优先领域,现在复工复产也没有意义。
从需求角度看,景区即使复工复产,也没有客流量。“前一段时间,黄山重新营业,一天只接待了一个客人,那么大一个旅游区,所有的管理者、经营者围绕一个人服务,还要做防护,从经济角度来讲没有意义。”张辉说。
张辉认为,旅游业的恢复应该是渐进式的,要分类进行恢复。“室外的、自然性的景区可以先恢复,馆内的、人文的、演艺的,可能要晚一点;自驾车旅游可能恢复得快一点,团队旅游可能要慢一点;国内旅游里的近距离旅游,比如城市周边游可能恢复得快一点,长线、中长线的旅游可能要慢一些;入境旅游的恢复时间恐怕要更长一点”。
旅游产业恢复常态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旅游业的全面恢复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启动恢复阶段,首先是非疫区的启动恢复。现在,非疫区的一些旅游景区和饭店已经开始慢慢恢复,但是量还很小。
第二个阶段是跟疫情共同存在的旅游恢复阶段。“我们目前正处于这个比较复杂的阶段。这个时候开放景区,如果出现大客流,可能会引起新冠肺炎新一轮的传播。复产的工业企业,只需要对员工进行管控,不涉及跟消费者的接触,相对来说好控制,但是管控游客就很难。所以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时候,宁可慎重”。
第三个阶段是发展阶段,出现在疫情发生拐点之后。这时旅游业会进入到全面振兴的阶段。这个阶段会有一个标志性的信号,就是文化和旅游部发出关于旅行社可以开始营业活动的通知。“旅行社一定是最后一个恢复的,因此这个阶段的标志就是旅行社恢复经营活动”。
第四个阶段,是最后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消费者心理上恐惧完全消除。这时就可以开足马力推动发展国内旅游了。到了第四个阶段,要考虑一个新的复杂情况,就是此次国外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数在增加,所以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仍然需要比较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