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化医保改革再加码 制度建设拓宽民生边界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06 22:12:20
浏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5日晚对外公布。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时候,这份文件的出台备受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指出,这是新时代深化医保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中国特色医疗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做出了全面统筹规划,标志着中国医保制度将从以往长期试验性改革状态进入成熟、定型的新发展阶段。  

  两个节点勾勒目标蓝图

  “这份《意见》从2018年便开始研究、起草,健全了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描述了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的路径蓝图。”郑功成告诉中新社记者。

  《意见》明确了2025年和2030年两个时间节点要实现的目标:

  到2025年,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基本完成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等重要机制和医药服务供给、医保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的改革任务。

  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这两个时间窗口是基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考虑。”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2025年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在这之前正三角形的公共卫生体系必须建成;到2030年中国将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民众对医疗保障的要求更高。

  目前,中国已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5亿人,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但医疗保障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影响着民众获得感。制度碎片化、待遇不平衡、保障有短板、监管不完善、改革不协同,成为医疗改革的难题。

  郑功成表示,面对当前的问题及挑战,必须加大改革力度,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与高效的行动方案,加快建立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加可靠的医疗保障。

  “公平适度”兜底线

  “公平适度的待遇保障是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内在要求。”此次《意见》指出,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着力补齐门诊保障短板、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控制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等,都是进一步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负担的硬措施。

  “这是对人的基本生命权的保障,也是对人权的一种尊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常建向中新社记者表示,《意见》的“公平适度”原则有助于安定人心,解决当下面临的结构性困境。“部分特殊群体尽管有医保报销比例,仍然可能付不起,因此需要建立一些医药费用的豁免制度。”

  在郑功成看来,一个高质量的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建成,是中国特色民生保障制度体系不断走向完善的重要标志,也将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先救治后结算”显温度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确保收治医院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收治”的做法受到广泛好评。

  《意见》总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部分做法,就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专门提出了制度性安排。郑功成表示,疫情暴发以来,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意见》将应对疫情的新医保政策纳入中国特色医保制度建设范畴,使其不仅是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性反应,而且上升到国家制度安排,这对于健全国家医疗保障体系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