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患流感戴口罩”入法 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问题(2)
杨建顺认为,全国各地都有此类文明行为规范条例,但很多地方却未能将条例落到实处、做到细处。诸如“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之类的文明行为,虽然人们能够认识到其好处,却往往受限于传统习惯而难以将其化为行动。
“从实践层面来看,要减少或者消除不文明行为是很难的。有些地方的文明行为规范条例在实践中难以落实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由于立法本身过于理想化,相关规定的内容难以达到科学合理有效;二是由于文明行为本身尚未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又难以用相应的处罚或者强制措施来作为保障。”杨建顺说。
郑宁则分析称,有些地方的文明行为规范条例难以落实,主要原因在于奖惩机制不合理。“条例对一些不文明行为并没有设定刚性的法律责任,也缺乏配套制度来激励文明行为,导致条例流于形式。因此,应当合理设置激励机制,对文明行为予以鼓励,并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或者纳入信用档案。”
杨建顺也建议,应当建立相关制度对各类不文明行为进行规制,对各类文明行为进行表彰,让文明行为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宜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重要契机,狠抓与疫情防控相关的诸多文明行为的倡导和推广。同时,也要认识到,文明行为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明显的艰难性和长远性,要循序渐进地推进和指导。”杨建顺说。
文明素养亟待提高
规范教育仍需加强
除了疫情防控期间引发关注的不戴口罩、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社会上的其他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
来自湖南省的滴滴司机张先生曾向《法制日报》记者吐槽,他在开夜车时,偶尔会遇到醉酒的乘客,在后座呕吐后,下车时对呕吐物视若无睹。也有的乘客会把口香糖粘在座位下面,很难清理。
杨建顺说:“不文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确很常见。北京市促进文明行为社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见义勇为、文明出行、文明生活、讲究卫生、志愿服务、乐善好施6类文明行为最受市民认可。这6类文明行为的反面或许就是亟待规范的6个方面。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等行为被市民认为最不文明,故而此类行为亟待规范。”
郑宁认为,汽车不礼让行人也是比较常见的不文明现象。对此,可以借鉴杭州经验,号召公交车、出租车带头礼让行人,电子警察抓拍不礼让的车辆,以此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应对文明行为进行广泛宣传,在社会树立榜样,营造文明氛围。对于一些已经构成违法的不文明行为,应依据法律进行惩处。
杨建顺称,规范不文明行为,要基于分类研究作出判断。对不掩口鼻、不佩戴口罩这种不文明行为进行规范,应当着眼于宣传教育,将危害性说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强化指导和示范。
“落实促进文明行为的举措,既要强调个人遵守相关规定,不断提升个人修养水平,又要注重建构和完善相应的程序和标准,并进一步列明肯定的(应当做的)和否定的(不应当做的)事项,使人们能够按照相应的规定顺利有效地实施文明行为。”杨建顺说。
【编辑:张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