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出现超过20℃的气温 南极创纪录高温如何产生?(2)
南极升温进一步导致了南极冰川的融化。据欧洲航天局称,“哨兵1号”卫星记录了位于西南极的松岛冰川前端明显崩塌的过程。这次崩塌先是形成了一座超过300平方公里的巨大冰山,其面积约等于欧洲国家马耳他。随后,这座大冰山很快就分裂成许多小冰山,众多冰山漂浮在松岛湾,其中最大的一块代号B-49,其面积约为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两倍。松岛冰川的此次崩塌结束于2月9日——西摩岛出现极高气温的同一天。
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克莱尔·努利斯指出,在气温持续升高的情况下,南极冰盖每年流失的冰量在1979年至2017年期间至少增加了六倍。她警告说:“在过去的50年中,南极半岛西海岸约有87%的冰川已消融,其中大多数在最近12年中都在加速消融。”
李熙晨介绍说,东、西南极的冰川流速差别非常大,南极主要的冰川消融都在西南极。西南极的两大冰川——松岛与怀特,及2010年后开始加速融化的托腾冰川,三者流失的水量,占据了南极大陆近年来总流失水量的70%以上。
丁一汇指出,从古气候学来看,历史上南极冰盖的变化就是导致海平面变化的最主要原因。科学家们希望根据耦合已经使用的海洋水文模型和气候模式,检验了30多个模式,预测结果是,到本世纪末,海平面将上升0.5〜2米。但这一范围的变动幅度依旧很大,会造成完全不同的影响,为了使阈值更加精确,科学家们还在继续研究。
丁一汇称,除中国的东海岸外,美国的东海岸和墨西哥湾、英国的泰晤士河都会是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英国正在通过改造泰晤士河大坝、加高阻挡洪水倒灌的水闸、提高大桥高度等措施应对海平面上升。
中国西北将越来越湿
南极通常被当做气候变化的“代言人”。而实际上,对人类来说,全球变暖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就发现并开始关注中国西北地区降水量增多的情况。据此,施雅风提出了中国西北气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推断。
丁一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最近40年的资料证实了施雅风的这一推断,近40年来中国西北地区的温度和降水都在增加。根据全球气候模式的预测,这一趋势至少将持续到本世纪中叶。
根据气候变化的结果,科学家们发现,全球的趋势是“干者越干,湿者越湿”,即原本降水较少的副热带地区会变得越发干燥,而降水较多的中高纬度地区会越发湿润。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就属于副热带,由于该地区受季风影响明显,所以降水较为丰沛。
但随着全球同纬度的副热带地区普遍较为干燥,长江以南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也与其他副热带地区一致。资料显示,最近5~15年,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的降水比以前有所减少,目前幅度较小,但未来可能出现干旱的趋势加剧。
“湿者越湿”在中国的表现,则是降水带正在向北移动,中纬度的华北和东北地区雨水会增多。目前的数据已经表明,东北地区的降水明显增加,华北地区也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