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首份要素市场化配置文件 释放重大改革信号
(经济观察)中国发布首份要素市场化配置文件 释放重大改革信号
中新社北京4月10日电 (记者 王恩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9日正式公布。北京专家认为,作为中国首份要素市场化配置文件,其至少释放出三个重大改革信号。
其一,为高标准市场体系补短板。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要成就。目前,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原来的97%以上由政府定价,转变为97%以上由市场定价。
但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看来,当前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决定要素配置范围有限、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仍较为突出。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任务。
针对当前要素市场存在的行政分割、多轨运行、价格扭曲、供需错配等共性问题,《意见》提出加快发展要素市场,整体上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同时,这份文件还根据不同要素属性、市场化程度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分别明确了改革主要任务。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指出,《意见》对新形势下完善要素市场作出了系统全面的战略部署和切实有效的具体安排。但他亦提醒,出台顶层设计同时,还要给地方、基层、企业和个人留出更大自主选择空间,允许试错纠错、鼓励大胆创新,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各方积极性、创造性,加快形成高标准要素市场体系。
其二,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
如何让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相得益彰,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长期以来的核心问题。
“40多年改革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彭森认为,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进程,关键是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政府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直接配置资源等问题。
对此,《意见》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角度,提出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要素的直接配置,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推进各领域要素制度建设。文件还要求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明确政府对要素价格、市场运行的调节和监管内容。
“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要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观察到,《意见》明确要“推动政府定价机制由制定具体价格水平向制定定价规则转变”,即政府从“定价格”转向“定规则”,这充分体现了最大程度发挥市场决定价格的改革方向。
其三,精准推进不同要素改革。
由于中国不同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差异较大,推进市场化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存在差异。
王一鸣举例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但尚未实现市场化机制全覆盖,仍不同程度存在“双轨制”,深化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同时,由于产权制度不完善,数据产权界定规则尚未建立,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发育迟缓。
对此,官方从实际出发,瞄准各类要素市场存在的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思路和具体举措。
一方面,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市场化配置改革,如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受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制约,难以实现市民化的问题,《意见》提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城市落户限制等;另一方面,《意见》亦要求加快培育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包括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等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