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个病加个群 六成受访者已加入医患交流群
看个病加个群 六成受访者已加入医患交流群
62.6%受访者认为建群者要注意保护患者信息
漫画:食墨客
医患交流群正成为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交流的新渠道。有的医生给患者看完病后,会邀请患者加入微信群,以便患者咨询,让患者不必为了一些小问题专门去医院。一些医生还在医患交流群发布一些疾病预防常识和护理方法。你加入医患交流群了吗?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2%的受访者加入了医患交流群。使用即时通信工具进行医患沟通,63.6%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方便医生跟踪和了解治疗效果,积累治疗经验。58.7%的受访者担心频繁回应群内患者咨询会占用医生私人时间,加重医生负担。64.1%的受访者希望医患交流群越来越多,60.2%的受访者希望医院举办培训班,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六成受访者加入了线上医患交流群
安徽某市今年50岁的王娟(化名),加入了几个医患交流群。“在群里,医生经常对患者进行鼓励和督促,病友之间也可以交流、相互鼓励,这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疾病。我不住院的时候,遇到一些和疾病相关的小问题,也能在群里找到医生,获得指导,医生的专业指导比我自己瞎折腾有用得多”。
广东某医院实习医生李佳(化名)说,“医生在医患交流群和病患沟通,能比较及时地了解到患者的情况,帮他们减轻痛苦。医生借此还能了解到患者的心情,给患者一些放松心情、减轻压力的建议。从医学角度讲,心情很影响患者痊愈的速度。”
调查显示,62.2%的受访者加入了医患交流微信群或QQ群,37.8%的受访者没有加入。
使用即时通信工具进行医患沟通,63.6%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方便医生跟踪和了解治疗效果,积累治疗经验,57.0%的受访者认为能方便患者咨询医生,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其他便利之处还有: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利用医疗资源(48.6%),方便患者之间交流、分享经验和加油鼓劲儿(42.9%),方便医生科普医学知识(27.7%),有助于加强医患交流、缓和医患关系(21.4%)等。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张子谦表示,公立医院门诊接诊时间短,患者获得的信息量可能不够,医患交流群可以提高医患沟通的效率。但医生在医患交流群回应患者的咨询,需要牺牲休息时间,“我身边很多医生觉得如果要长期坚持,心有余而力不足”。
航空总医院医生刘忘言对记者说,在医患交流群,如果是医生看过的病人,会比较了解,容易给出准确的建议。但如果不进行检查、抽血化验,医生只靠在医患交流群听情况,或者凭借别的医院的报告直接给患者看病,会存在风险。
调查中,58.7%的受访者认为频繁回应医患交流群的患者咨询会占用医生的私人时间,加重医生负担,57.7%的受访者认为这不利于保护个人隐私,43.5%的受访者认为医生在通信工具上了解患者病情,有误诊风险。
李佳回忆说,一个朋友曾在微信上向她求助,说肚子不舒服,可能着凉了。“我根据他讲的症状提供了一些建议,但几天之后他的症状还是没有消失,到医院检查才发现是急性肠胃炎”。
王娟说,有些医患交流群会混进来一些发广告的人,还有人经常在群里聊闲天、发红包,也影响医生和患者交流病情。“我发的消息很快就会被其他消息淹没,医生不容易看见”。
用好医患交流群,62.6%受访者认为建群者要注意保护患者信息
张子谦说,有的患者希望通过线上交流群看病,但是线上咨询不能替代面诊。这也是前几年很火的“轻问诊”不能成为一个成熟商业模式的关键原因。“很多医生倾向于在微信群进行简单回复,再到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诊疗”。
“医生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随访,看看病人康复情况。”刘忘言认为,医患交流群应该规定,病人不能发和医疗无关的话题,但这并不能完全禁止。
用好医患交流群,62.6%的受访者认为建群者要注意保护患者个人信息,60.3%的受访者认为要明晰工作与私人生活的界线,避免加重医生负担,46.8%的受访者建议患者增强维权意识,32.8%的受访者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监管,24.2%的受访者认为线上诊断只能作为辅助方式,不可以完全替代面诊。
王娟建议,医患交流群里的医生每天用几段固定时间来专门解决患者的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浪费医生太多时间。
张子谦认为,患者希望得到医生的专业建议,医生需要合法合规地提高劳务收入,政府希望做好安全高效的医疗行为监管,如何结合三方诉求是应该考虑的。“有的患者群一开始很火,后来就冷下去了,正是因为没有在这三方的需求上找到平衡点”。
调查中,64.1%的受访者希望医患交流群越来越多,11.2%的受访者不希望,24.7%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要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交流病情,60.2%的受访者希望医院举办培训班,讲解疾病相关知识,56.7%的受访者希望注重培养医务人员的服务沟通意识与技能,51.1%的受访者希望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诊前咨询,38.1%的受访者希望在社区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或座谈会,24.7%的受访者希望把一些常规问题印成宣传册,便于患者家属翻阅。
刘忘言觉得,医生网络服务平台很好,上面有专业的网页节点,病人上传的信息可以形成一份完整的子病历,医生可以在上面补充。“病人还可以在上面支付诊疗费,医生也有了合理的收入。还有一些事后康复软件,把康复注意事项做成了一份模板,可以直接转给病人,并设置时间提醒”。
李佳说,她所在的医院会去地方开展免费小型健康卫生讲座,请有经验的专家回答各种病症相关问题,并且在会后义务给患者进行一对一的诊断和讲解,拉近了医患关系,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感。
张子谦指出,目前大量的医疗服务并没有真正遵循高效诊疗的原则,“我觉得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分诊”。
受访者中,00后占0.6%,90后占26.1%,80后占56.1%,70后占13.6%,60后占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