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鼓励安装厨余就地处理设备 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
中新网北京5月6日电 (陈杭)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岩6日在发布会上表示,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安装厨余垃圾控水控杂和就地处理设备,最大限度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
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垃圾分类由倡导转化为法定义务。
北京新版垃圾分类的实施,正值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疫情让民众不仅重视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同时,对城市的环境卫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共44座
今年以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会同各相关部门一手抓疫情防控,保障首都城市安全运行;一手抓垃圾分类,全力做好实施准备:
目前,北京市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共44座。其中焚烧设施11座,处理能力达到16650吨/日(实际处理1.43万吨/日);生化设施23座,处理能力达到达8130吨/日(实际处理2400吨/日)。全市焚烧设施处理能力紧平衡,目前在建的3个焚烧设施将于2022年建成,可增加处理能力7600吨/日,实施垃圾分类后,用来焚烧的其他垃圾将会减少,焚烧紧平衡可缓解。垃圾分类挑战最大的是厨余垃圾的处理能力,目前北京市处理能力可以满足垃圾分类需求。
“我们设计了垃圾分类LOGO,由绿色、蓝色、红色、灰色四个色块组成,突出绿色主体,汇聚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光环,寓意垃圾分类、绿色循环。”张岩表示,对垃圾转运车进行了形象设计,并将陆续完成“换装”。目的是为了统一形象,易于辨识、方便大家监督。
年度垃圾增速控制在4%以内
张岩介绍,当前垃圾分类推进工作的重点是:
——党政机关率先垂范,社会单位全面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安装厨余垃圾控水控杂和就地处理设备,最大限度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
——示范片区引领,逐步实现居住小区全覆盖。年底前,全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的街道乡镇要达到90%以上。
——农村地区以环境整治为主,推进垃圾分类。涉农区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做到村庄干净整洁,确保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清理,因地制宜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同时,要加强精细管理,规范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要求。细化减量措施,争取将年度垃圾增速控制在4%以内。
有小区桶站设置不够规范
5月4日,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指挥部开展第一次现场督导检查。各区和市各相关部门均已开展检查。
检查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有的小区桶站设置不够规范,标准不高,垃圾桶比较脏,存有破损,基本无桶盖;桶站值守力量不足,厨余垃圾分类不够纯净;有的小区内缺少再生资源回收点和大件垃圾暂存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还未进入,存在翻桶、捡拾可回收物,在小区内乱堆乱放等现象;一些社区、物业动员力度不足,楼门长、志愿者等还未参与进来。
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由各区、各部门督促相关的责任人,逐一落实整改。此外,12345市民热线、媒体、新媒体微博等市民反映的问题,都一并纳入问题整改清单,形成对问题的发现、整改、反馈闭环管理。
垃圾分类正处在爬坡加速阶段
垃圾分类是“关键小事”,也是一件难事。实现垃圾分类,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并养成习惯;需要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链条都做到分类。
《条例》对垃圾分类的责任体系作了明确规定:一是单位和个人履行生活垃圾产生者的责任,减少生活垃圾产生,承担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二是物业管理企业,公共建筑所有权人,经营场所、交通场站、河湖、公园、旅游景点的管理单位等十类主体,负有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的责任。三是收集、运输、处理单位的专业机构责任。四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