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学今“而立”:那些被希望工程改写的人生(2)
“如果没有希望工程的这张照片,我可能就要面临失学。”童年时的回忆,苏明娟历历在目。当时,《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来到金寨探访,苏明娟正趴在桌子上写字,解海龙将这个画面永恒定格在了镜头里。
“之后,我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资助,再也不担心交不起学费,并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顺利读完了大学。”苏明娟说。
苏明娟的老家在金寨县梅山水库库区,离金寨县希望小学20多公里,是所在村民组最远的一户人家,每天上学还要坐船出库区,再徒步一个小时才能抵达她就读的张湾小学。那时,她的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父亲在水库捕鱼虾和母亲养蚕。“我自己也会去山中摘板栗,卖了补贴家用。”她说,板栗扎手,一双手被刺出血。
如今的苏明娟已是一位干练优雅的职业女性,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她自己的公益生涯,也持续了二十多年。
1997年,刚上初二的苏明娟,将资助得来的600元钱汇给了宁夏的一位回族小姑娘,帮她圆了求学梦。2006年,她和解海龙拍卖了照片版权,所得30多万元用于援建西藏曲水县的一所希望小学,成百上千藏族孩子自此有学可上。2018年,她成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会,传递爱、传递温暖、传递希望。“大眼睛”成为一扇窥探贫困的窗户,阳光照进来,一粒粒希望的种子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2000年,年仅15岁的邓磊以613分的高考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成为全国希望工程救助的第一个少年大学生。他说,希望工程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更是家庭的际遇。
父亲早逝,母亲拉扯着四个孩子艰难度日,为了凑学费,兄弟姐妹四人一起,在山上捡干柴到林业站去卖,家里的鸡蛋也都拿来换钱。邓磊说,自己是个幸运儿,1996年,初一在读的他成了希望工程的资助对象。
“1998年,我初中毕业,恰逢希望工程在全国范围内选拔50位‘希望之星’,我有幸被选中,在浙江平阳的一所学校读高中,学杂生活费用全免。”邓磊说,当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了。
如今36岁的邓磊已是一家国企的管理者。据他介绍,当年选拔的50位“希望之星”,如今有社科院教授、医院主治医师、知名企业家等等。从希望工程收获的,“不只是物质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面对困境不屈服、不放弃的精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勇气,和知恩图报、自助助人的公益情怀。”邓磊说。
这亦是周玉梅所拥有的。1984年出生的她,因为贫困,曾多次面临辍学。“11岁那年暑假,因为交不起学费,我就去外面餐厅洗碗挣钱。”她说,“开学后学校给我打来电话让我回去,说有人想要资助我,是广东顺德的一位企业家。我当时很感动,回到学校更珍惜读书的日子。”然而,她依然需要每天放学后去山里捡柴火、拔药草,拿到市场上卖,勉强维持生活。
上中学后,由于家庭困难,她又一次面临辍学。“当时一家五口人,就挤在茅草屋里,我也不好意思和家人提学费的事。”
这一次,她又得到了好心人帮助:一位来自江苏无锡的公务员决定资助她,寄来400元。“我不认识他,就给他写信,说我一定会好好读书,将来报答他。他回信说希望我好好学习,将来有能力了也去帮助别人。”周玉梅说。“他对我影响很大,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我自己也开始做起了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