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毫不心软”的棒球手和42个麻烦少年的故事(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6-02 10:20:23
浏览

  新的基地有一片菜园,不训练时,孙岭峰组织孩子们在老庄稼把式的指导和带领下种菜。对从小便要肩负起家庭重担的这些孩子而言,下地是熟悉不过的生活,但和小伙伴追逐打闹间播种的黄瓜、茄子、豆角、西红柿……似乎从种子埋进土壤的一刻就注定会好吃一些。

  这是球队的第四个家,此前,孙岭峰亲自跑过不下200个基地。他称自己是北京郊区活地图,甚至考虑过把基地迁往上海。但每次迁徙都是一个巨大工程,除了场地翻新、资金支持等困境,一群没有京籍的孩子如何入学尤为让人头疼。

  在来北京之前,6岁的阿牛每天上学要走4个小时山路,一年级的她可以歪歪扭扭地写出队里10个女孩的名字。一张A4的白纸,被她撕成20多个小纸片,正反两面都写满了字,有一个上面是“子”下面是“木”,这是阿牛笔下的“李”字。

  “你上下写反了。”

  “不可能,你查给我看。”

  看着记者手机上的“李”字,阿牛煞有介事地叹了口气,把错字划掉,一笔一画写下“李”。

  我不愿意他们叫我“爸爸”

  除了棒球,在纸上写写画画是这群女孩最喜欢的事情。她们中的多数都会把笔下的小人儿画上长长的头发,“我原来头发到这儿。”11岁的尔洛手在腰处比划,女孩们原来都是长发,为了打棒球才剪短。可二选一,棒球竟胜过长发,但她们会用耳环填上五六岁时家人帮打的耳洞,让自己“像公主一样”。

  来到北京后,“公主”们做过蛋糕、打过雪仗、学过自行车,孙岭峰希望孩子们的生活不止有棒球。他的操心让孩子们感受到爱与信任,尔洛表示,“我们会叫孙教练‘爸爸’,叫他妻子‘妈妈’。”

  “父亲的定位不适合我,我就是教练。”孙岭峰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坦言,孩子们的原生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自己的付出确实可能比这些孩子的父母更多,但他不愿被叫“爸爸”,“因为容易戳中我心里最软的部分”。

  退役后,孙岭峰参与过公益工作,但捐款去向不明,捐助方式单一,无法彻底改变受助者命运等现实让他对公益有了自己的理解,“金钱之外,更要投入精力和时间去陪伴,公益不是施舍”。此外,要保证公益行为的可持续,“心软”会适得其反,他要做一个“狠下心”的人。

  “绝对贫困,尤其事实孤儿,我不管你没人管你;身体健康;7~9周岁。”一开始,孙岭峰就给要帮助的孩子划定3个标准,于是,他见到了一个个家庭的支离破碎,父母离世、被家人倒卖、流浪、斗殴……他提醒自己管好“同情”,“人的身世是老天爷给的,不需要同情,但未来需要改变。”因此,他的“选材”标准中没有一条是从棒球角度考虑,“棒球对身体素质要求不那么严,关键在于思维,只要你把特点变成特长,你在棒球场上就是高手。”他坦言,并没打算把孩子都变成职业选手,“能通过棒球有一技之长,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可以了”。

  但7~9岁的标准很有讲究。“孩子10岁以后很快就进入青春期了,有特殊时期的思想和认知,也相对会隐藏,很难捉摸他心里的想法,这就容易存在风险,一旦影响到其他孩子后果就很可怕,球队很可能有解散风险,那这帮孩子怎么办?现在让他们回去和杀了他们无异。”孙岭峰需要时刻保持“理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