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捕后大量渔民上岸营生 如何保障渔民生计?
禁捕后如何保障渔民生计
长江流域为期10年的全面禁捕对保护母亲河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禁捕之后,大量渔民不得不上岸谋生,因此妥善做好渔民上岸后的转产安置,也事关长江禁捕退捕的成败。近日,经济日报记者深入长江沿岸地区,看看这里的渔民安置政策落实得如何,在长江上漂了一辈子的渔民们上岸后日子过得怎么样。
重庆:
“转业”不丢老本行
本报记者 冉瑞成 吴陆牧
5月末的一个清晨,阳光洒下,长江江面上的薄雾渐渐消散。“今天天气不错!”57岁的刘加祥早早来到了重庆涪陵清漂码头,驾驶着一艘打捞船出发了。
刘加祥是涪陵区南沱镇土生土长的渔民,在长江上打鱼40多年。去年,得知长江流域即将退捕禁渔后,他上交渔船“洗脚上岸”,应聘加入到涪陵区长江清漂队,负责驾驶清漂船。“每天都是早上7点出发,晚上7点收工。”刘加祥说,除了汛期和暴雨后,日常保洁期在长江江面上几乎看不到垃圾,水环境越来越好。“看到母亲河变干净,自己打心眼儿里高兴。”刘加祥说。
“打了一辈子鱼,我们对长江有感情。”刘加祥说,以前长江里的鱼种类很多,打鱼效益也好,现在鱼少了收益也一年不如一年,再不保护长江的资源真不行了。“虽说不能打鱼了,但我也想护江、护鱼,为子孙造福。”
涪陵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境内长江流程77公里、乌江流程33公里,汇入长江的一级支流35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2条,天然水域面积26.8万亩。全长127公里的长江重庆段四大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涪陵就占了70公里。
“去年,涪陵区成立了长江流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长江流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并组织召开了退捕转产工作动员会,截至2019年11月,涪陵全区421艘捕渔船与101艘捕捞辅助船全部报废拆解,935名捕捞渔业船员全部退捕上岸。”涪陵区水产渔政站站长刘顺科告诉记者,今年1月1日,涪陵区天然水域全面禁渔正式启动,禁渔区涵盖区境内长江、乌江干流及其河汊及渠溪河等12条重要支流水域。
与刘加祥一样,不少渔民上岸后干的还是跟鱼打交道的活。
“其实,我现在也算是‘渔民’,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祖辈都是渔民,自小就生活在渔船上的张朝明跟鱼打了一辈子交道,退捕后,50岁的他在涪陵城区开了一家面积18平方米的门店卖鱼。跟以往不同的是,张朝明现在卖的不再是江鱼,而是草鱼、鲢鱼、青鱼等水库生态鱼。“长江全面禁捕后,水库生态鱼生意越来越火。”张朝明笑着说,自己卖的鱼都是从周边区县和邻近省份进货,一天能卖出100多斤。
对于未来,张朝明也有自己的打算。“将来,如果生意做得好的话,考虑自己承包个鱼塘,学习一些养殖技术,一边养鱼,一边将垂钓等休闲渔业发展起来,进一步把跟鱼有关的事业做大。”张朝明说,尽管事业刚起步,但他对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渔民转产就业,涪陵区政府积极给予引导帮助。“为了让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过得好,我们从就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目前退捕上岸的渔民已转产就业651人。”刘顺科说,对有意愿从事休闲渔业的渔民,将会开展技能培训、创业帮扶等服务。
湖北:
捕鱼人成护鱼人
本报记者 柳 洁
5月26日天还没亮,谢顺友便穿着“宜昌渔政”的工作服,早早来到临江坪江段,跳上宜昌江豚协助巡护船,向下游驶去……但如今,他下江并不是为了打鱼,而是去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