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捕后大量渔民上岸营生 如何保障渔民生计?(2)
“从我爷爷那辈开始就以捕鱼为生,我父亲5兄弟都是渔民,养活了我们一大家子近40口人。”谢顺友是湖北宜昌市伍家岗区人,家就在长江边上。“临江坪江段曾是江豚最集中的活动区域之一,但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江豚明显减少。”谢顺友说。
江豚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江豚种群数量衰减,意味着长江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长江生态告急。为保护长江生态,从2002年长江开始禁渔。2016年,国家将禁捕时长从3个月延长到4个月。“2008年,胭脂坝水域发现2头江豚”“2012年,胭脂坝水域监测到3头江豚”“2017年,宜昌江段监测到17头江豚”……渔政部门记录着这些可喜的变化。
2018年1月1日起,宜昌中华鲟保护区率先在湖北省实行常年禁捕,区内从事捕捞作业的渔民全部上岸转产安置。
不做渔民了,干啥?2018年6月份,宜昌市渔政监察支队联合宜昌市稻草圈圈生态环保公益中心申请了江豚协助巡护项目,先后聘请了12名退捕转产渔民加入到协助巡护长江的工作中来,将捕鱼人转变为护鱼人,建立协助巡护员队。
经过渔政部门的公开选拔,谢顺友加入了宜昌市渔业协巡队,成为一名“护豚员”。“每月有3000元工资,跟捕鱼时差不多。”谈起这份工作,谢顺友很满意:“虽然我们是业余的,但在我们的努力下,非法电鱼、捕鱼的人越来越少了。”
宜昌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共有1723艘渔船需要退捕上岸。截至目前,退捕工作已全部完成,并为上岸渔民提供了70个协助巡护岗位。除了奖补一笔资金外,宜昌市还在社保救助等方面予以扶持,为渔民提供转产专业培训,积极引导渔民转岗就业创业,有效保障渔民基本生计。
为了增加收入,2016年谢顺友开始尝试在禁渔期办农家乐。由于缺乏技术,农家乐没有什么特色,生意并不好。去年下半年,谢顺友参加了宜昌市人社局举办的创业培训,并对自己的农家饭庄重装升级,生意逐渐好了起来。如今,农家饭庄每年为谢顺友带来的收入超过8万元。
据了解,宜昌依托全市44家就业培训定点机构,为上岸渔民提供叉车、育婴师、创业等50个专业培训,通过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活动,为退捕渔民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创业指导等服务,帮助688名退捕渔民实现就业创业。
同时,宜昌还严格落实低保及临时救助政策。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规定条件的退捕渔民家庭,按程序纳入城乡低保范围。
与谢顺友一样,很多渔民离船上岸,开启了新生活。
洪湖是中国第7大淡水湖,过去由于大量围网养殖等原因,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2016年初,当地政府对洪湖下大力气整治,“洪湖围网一亩不留,围网竹竿一根不剩,渔民全部上岸”。
洪湖市政协的调研报告显示,渔民上岸安居有“四盼”:居住有房子,工作有岗位,医疗有保障,社保能落实。
洪湖市的上岸渔民有789户2803人,陈玉祥就是其中一位。用购房补贴、扶贫搬迁补偿和政府收购渔船的钱,陈玉祥购置了一套128平方米的房子。老陈每月有3000多元的稳定收入,他爱人另有工作,两个孩子在小区附近的学校上学。一家人医保、社保落实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整治后的洪湖水质也明显转好,从原来的Ⅴ类、劣Ⅴ类提升至Ⅲ类。
“对愿意上岸购房的渔民,我们每户补贴7万元。在此基础上,对限购面积(人均25平方米)内的再给予补贴,加上渔民补偿款,保障每户都能在岸上买得起房。”洪湖市住建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