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借来的农夫工如今去了哪儿?共享用工可否一连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6-12 10:22:11
浏览

  随着各行各业复工复产,有人回到了原来的岗位,也有人暂时留了下来
  被借来的农民工如今去了哪儿?
  专家指出,共享用工要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理顺关系,合理分配

  阅读提示

  在疫情防控期间,多个农民工集中用工行业诞生了共享员工新模式。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行业恢复正常,共享用工模式还能持续吗?记者采访了解到有的共享员工已经回到了原来的岗位,有的人暂时留了下来。业内人士指出,共享员工有门槛,高端岗位仍然难以开放共享。专家认为,共享用工是否能持续,关键在于理顺劳动者与借出单位和借入单位的关系、合理分配。

  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期间,发轫于餐饮行业与新零售行业的共享员工模式,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对不少农民工来说,在“赋闲”时被借到新企业,既保住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又能端起“新饭碗”获得收入,不失为一种好选择。

 

  随着各行各业陆续复工复产,很多共享员工已经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共享用工模式能持续吗?下一站在哪里?《工人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被借来的建筑工

  “这是我第一次来深圳,还是被借过来的。”对从事防水工作的农民工马益炳来说,今年春节后的返岗与往年有点不一样——他的目的地不是原本在广东珠海的工地上,而是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的深汕特别合作区。

  49岁的马益炳和很多建筑工人一样,常年随着一个个项目奔走于各地。在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一些项目工地短暂停工,指着“干一天活挣一天工资”的他,担心会不会偶尔不能出工。就在此时,需要用工的中建三局深汕湾智苑、科技园项目EPC总承包工程项目向他发出了邀请——“来我们项目吧”。

  2月26日,马益炳与同行的51名工人乘坐点对点免费巴士到达深圳,开始集中隔离为复工复产做准备。3月15日,他正式在深汕湾项目上岗。据悉,和他一起来的工人都是借过来的,同时也是该项目从珠三角各工地调配的第五批共享员工。

  自复工以来,为缓解施工人员紧缺等困难,马益炳所在项目通过中建三局内部工程进行协调,从外地调配了5批次以上、共计超500人次的共享员工赶到深汕特别合作区短期参与项目建设,主要从事防水、综合管线、水电安装等工作。

  据了解,原本在云海肴、西贝等餐饮企业工作的员工,于停工期间加入盒马鲜生等新零售行业,共享员工由此发轫。此后,多个农民工集中用工行业试水共享员工的用工方式。

  “这给我们工人带来了更多收入,也缩短了项目的工期时间,一举两得。”对于灵活的共享用工方式,马益炳很认可。

  被借走只是开始

  “我们是由公司协调来的,在深汕湾主要做车库顶板和剪力墙,和以前在珠海以材料为主有点不一样,但技能是一样的。”马益炳说。从珠海到深圳,技能纯熟的他依旧靠着“看家本领”端起饭碗,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并不担忧。

  但对更多“闲着”的员工来说,由于信息不对称、疫情防控需要等原因,他们并不能接到有用工需求企业抛出的“橄榄枝”。

  老家在四川农村的李小蓉,在北京一家连锁餐饮企业工作,春节假期没有回老家。节后,她所在的门店门可罗雀,随后暂停营业了。她说:“共享是个好办法,我也想趁闲着找点活儿干,但发现并不好操作,主要不知道招聘渠道在哪儿,也担心时间上不合适。”

  实际上,被借走只是开始,短期培训、实操上岗、薪资福利等等都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