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买楼、抱团养老21年后 这群老人捐出一幢楼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8-12 12:26:40
浏览

  “众筹”买楼、抱团养老21年后……

  上海一群老人捐出一幢楼!图的啥?

  本报记者吴振东、潘旭

  最近,93岁的上海老人浦逸敏和她的老同伴们实现了一个心愿——把曾经“众筹”买下,用作合作式养老院的小楼捐给了村委会,让其继承为村里老人处事。“传闻这里会被改建成暮年勾当室,尚有午饭供给,我很兴奋,它可以继承发光发烧了。”浦逸敏说。

“众筹”买楼、抱团养老21年后 这群老人捐出一幢楼

 

  5元、10元、100元、3000元……21年前,老人们颠末商议,以时髦的“众筹”方法买下了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葛隆村的一幢空置二层小楼,取名“慈舟养老院”,意在合作养老、同舟共济。十里八乡的老人都喜欢这种养老方法,最多时楼里同时住了22人,各人互帮合作、调和融洽,享受着“无限好”的落日年华。

  近些年,有些老人离世,有些老人不得不住进医疗条件更好的照顾护士院。而入住者越来越少的最主要原因,是“家门口”的为老处事慢慢健全,老人已经有了更多去处。

  曲终人散,韵事传播。粉刷一新的老楼,正迎来新的朝气。

  “众筹”买楼

  面前的浦逸敏,身材瘦小,但精力矍铄,一头银发打理得整整齐齐,脸上总带着温和的笑容。

  20多岁时,江阴人浦逸敏来到上海营生,退休前是下层医院的一名大夫。医者仁心的她,数十年来保持着吃素的习惯,也由此结识了许多志趣相投的人,大伙儿常常聚到一起。

  “既然这么谈得来,不如住在一起养老好了。”看似玩笑的发起,其实不少人都记在心上。有的老人以为,本身吃素,和家人的口胃对不来;有的老人想把本就不大的屋子腾出来给小两口住;更多人是因为子女都忙,本身在家也无人伴随……

  “真能住一块儿就好了。”浦逸敏也这样想。

  1998年的某天,老同伴带来动静,嘉定区外冈镇葛隆村132号的农村信用相助社要搬家,两层小楼空出来了。“能不能就买下这幢楼?”各人提议,请文化水平最高的浦逸敏去和对方谈谈这事。

  传闻老人买房是为了养老,农村信用社很是领略,“会谈”顺利举办。1999年元月,两边签订协议,总面积约200平方米、造价高出6万元的小楼,算上折旧,最终以5万元的价值将利用权转让给老人。

  动静传开,各人热情高涨,5元、10元、100元,最多的一笔高出3000元……记者在当年账本上看到,共有230余人次介入了“众筹”。“许多老友其实没有入住需求,只是为了献份爱心,帮我们实现这个心愿。”入住老人陈季芬说。

  小楼买下了,很快迎来一位又一位入住者,一段“合作养老”的年华开始了。怀揣优美愿望,老人们将小楼起名“慈舟养老院”。

  “抱团”养老

  木质地板包围了原先的水泥地;楼梯加装了扶手,卫生间也举办了适老化改革;健身器材、电视、录像机一应俱全……老照片里,“慈舟养老院”的糊口条件并不比外面的差。

  但这究竟不是真正的养老院,没有院长、没有护工、没有厨师,一切都要靠老人们本身——你帮我,我帮你。为此,住进小楼也有要求:糊口必需能自理、吃素、每月交100元水电费。

  陈季芬回想说,最多时小楼同时住了22位老人,固然人多,却相处融洽,险些没有产生过争吵。“我们轮番做饭;民众区域卫生也轮番拂拭,就像小学生‘值日’;有人身体不舒服,各人会一起照顾。门口尚有一片菜地,种了黄瓜、西红柿、茄子、丝瓜等许多菜,实在没有的,就结伴去村口买,别的后世们也会送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