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过度依赖用户自主选择(2)
记者注意到,是否进入“青少年模式”由用户自主选择,并不强制。在没有家长监护的情况下,未成年人完全可以选择不进入“青少年模式”,随意浏览。
另外,在“青少年模式”下,用户如退出登录,以游客身份进入,也可以正常浏览所有视频,无需选择启用哪种模式。
记者还注意到,虽然关闭“青少年模式”需要输入密码,不过将抖音APP卸载后重新安装,就可以恢复正常模式使用,APP也不再出现弹窗提示是否进入“青少年模式”。
那么,如何保证未成年人主动选择“青少年模式”?
快手回应新京报记者表示,将持续进行弹窗提示,引导监护人及青少年进行选择;对于未经监护人设置的青少年用户,系统将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筛选甄别,并自动切换到“青少年模式”。
抖音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系统将通过相关技术手段识别疑似未成年人用户,并为其切换“青少年模式”。
■ 对话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
“防沉迷需家长为孩子营造好成长环境”
新京报:短视频沉迷应该怎么界定?
孙宏艳:“沉迷”介于正常使用和成瘾之间,目前并没有准确的定义。对于网瘾,中国心理学会和美国心理学会都有标准,比如一天非工作学习需要上网4个小时以上,不上网就会特别烦躁等。
短视频毕竟是新生事物,这方面研究相对较少,沉迷的标准也比较模糊。这也导致家长和老师容易把标准扩大化,孩子玩半小时家长觉得受不了,要是每天玩就更受不了。所以也容易把家庭教育和教育学生的责任推到网络身上,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他玩游戏,或者因为他老上网等。
新京报:短视频沉迷存在地域差异吗?国家网信办的消息说,防沉迷系统还将试点通过地理位置判定、用户行为分析等技术手段筛选甄别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用户,并自动切换到“青少年模式”。
孙宏艳:确实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二线城市青少年也有人刷,但没有三四五六线城市的青少年那么热衷,说起来也没有那么兴奋。我们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些东西,他们说短视频带来欢乐,让他们感觉放松、好玩儿、特别爽,可以放下那些学习和工作的压力。
相对于城市的孩子,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更容易沉迷。大城市文化服务比较丰富,城里的孩子可以去看电影、去公园,或者出去旅游、学骑马,但农村的孩子没有这些条件,特别是留守儿童,一个月几十块的网费就把一个月的娱乐都承包了,生活中没有接触其他文化生活的机会和环境,只能靠刷短视频来获取欢乐或打发时光。
新京报:长期沉迷短视频可能对青少年造成什么影响?
孙宏艳:总的来说,会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比如,短视频中的各种炫富、各种晒,可能给青少年造成一种对生活的错误了解,认为成功很容易,可以一夜暴富,可以很容易成为白富美、高富帅。另外,一些偏激极端的短视频内容,比如吃玻璃碴、虐待动物等,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可能让他出现通过虐待动物去发泄自己情绪的倾向。
新京报:对这次上线的防沉迷系统,你怎么评价?
孙宏艳:这是国家层面保护青少年的一种举措,值得肯定,但效果可能有限。这样的防沉迷系统并不少见,比如过去的“绿坝”系统,但这些模式都要青少年主动选择才行,如果青少年自己想被管理,系统才有效,如果不想还是没用,就是个摆设,而真正沉迷的往往是那些不想被管理的。
新京报:在你看来,什么才是防沉迷最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