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华侨清明祭扫: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2)
每年清明,同样会举行公祭活动纪念华人先烈的,还有法国诺莱特华工墓园。诺莱特华工墓园坐落于法国北部索姆省滨海努瓦耶勒市,是欧洲最大的华工公墓,那里安葬了800多名参与一战牺牲的华工。
100年前,14万余名中国劳工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前往战争肆虐的欧洲。他们冒着炮火、疾病的威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繁重的工作。2万多人最终失去生命,埋骨他乡。作为第一批定居法国的华人,他们和他们的后代是中法关系的最早参与者,一战华工的历史已经成为中法共同的记忆。
程玲展示祖父毕粹德的勋章。(图片来源:《欧洲时报》记者 陈述 摄)
曾经,对于一战华工后裔程玲来说,属于她与华工爷爷毕粹德的唯一联系,只有一枚褪色的铜质勋章。“我从来没有见过爷爷,他走的时候,我的父亲才几个月大。”
“我经常让父亲讲爷爷的故事,可他知道的也不多。多少年以来,这枚勋章是我们家人思念的唯一寄托。虽知爷爷早已命丧欧洲,下落盖不知晓。”2007年的清明节,她曾在山东当地的报纸上发文,表露了家族寻找爷爷下落的心愿,文中写道“爷爷,我该怎样祭奠远在法国的您?”
机缘巧合之间,法国华侨和留法华工后裔张捷哈了解到程玲的故事,并对她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以三代军人的名义,给前法国总理拉法兰及法国退伍军人部写信,最终促成了程玲一家的法国之行。
2008年,几经辗转,程玲和丈夫、女儿终于找到了毕粹德长眠于法国索姆省博朗古村的华工墓地。摆上家乡的烟酒、点心、冬枣、高粱饴、芝麻饼,烧纸、点香、磕头,口中不断默念——程玲一家用家乡最传统的方式,告慰从未谋面的爷爷。
“今朝祭拜了心愿,历尽沧桑友谊珍。喜泪飞流同振奋,中华崛起发豪吟。”法国欧华历史学会华侨的这首诗,不仅是对程玲一家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埋骨他乡的一战华工的最好告慰。
旅美画家创作的反映铁路华工主题的油画《背井离乡》。(图片来源:美国《侨报》记者 张苗 摄)
“枕木脊梁眠他乡,道钉诉尽华工艰”
——荒山埋忠骨 牺牲获认可
与一战华工一样埋骨他乡的,还有太平洋铁路华工。
1865年,近12000名华工远赴重洋到美国,参与了美国世纪工程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帮助美国完成了历史的跨越。
施工期间,华工伤亡惨重,有史学家称,这条铁路“每一块枕木下都埋着一具华人的尸骨”。
在内华达莫哈维大沙漠有座“孤山”,十多年前,一个名叫拉里·德·利维(LarrydeLeeuw)的白人老人,在孤山脚下的墓园外发现了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这块荒地下面竟埋藏着华工的尸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