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只会用“哈哈哈”:我们的表达能力断档了吗(3)
刘运峰:杜甫诗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笔”最终要落实到语言表达上。读书,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生命体验。具体到语言表达也是如此。不读书或是读书少,就没有或者少有词汇的积累,就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更谈不上丰富性、形象化的表达。
李宇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就是人的源头活水。然而,现在年轻人没有那么多时间阅读经典原著了,他们在高考前可能下过功夫背书,在大学前几年还能读一些书,但之后的阅读主要是工具性、职业化的。显而易见,这种阅读无法转化为一种文化积淀。
我在参加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审查活动时,发现选文非常困难,特别是选当代文。因此,我希望作家能写出更加优秀、适合青年人阅读且带有范文性质的作品。
当然,年轻人是网络的“原住民”,接触的多是网言网语,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但这是写作的能力问题。文学环境、语言环境需要提升,年轻人也应当主动提升自己阅读的品位和档次。
刘运峰:我有一个非常深切的感受,现代人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精神层面的东西却远远没有跟上。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迈入普及化阶段,有很多人学历很高,专业能力也很强,但却缺乏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前人相比,我们在文化素养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比如数学家苏步青可以不借助工具书读《左传》,对书法、诗词也颇有造诣;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书法能够达到专业水平;化学家张子高喜欢收藏古墨,所写的考证文字堪称一流,其小楷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现在拥有各种头衔的人车载斗量,但是像苏步青、茅以升、张子高这样学有专长而又具备很高文化素养的人又有多少呢?
使学生成为“博雅之士”“通用之才”
光明智库:对于这种语言表达相对匮乏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您是否会忧虑?要扭转这一现实,我们该从何发力?
王灿龙:就这个时代的话语系统来说,我没有什么可忧虑的,因为我们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文字系统完全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过,当前社会整体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就拿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来说,有一部分人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就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很好地满足工作生活的需要。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重理轻文”。
要想提高社会整体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就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从小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使他们热爱语言文字,加强人文修养,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高校虽然开设有“大学语文”课程,但总体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我认为,“大学语文”课程需要改革。清华大学开设的“沟通与写作”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值得点赞,也值得推广。此前我就曾经设想过在大学开设“通用写作”课,让各高校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和形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刘运峰:我所担心的是,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对技术的依赖会越来越强,而主观能动的表达会越来越少。长此以往,感悟能力、认知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