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华:想当英雄却成“丑角” 猪八戒不完美却接地气(2)

光山新闻网 王林 2019-04-12 05:41:30
浏览

  祖籍山东德州的他,1945年出生于北京。从小家风严谨,母亲为他取名德华,寓意他“厚德载物、才华横溢”;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也知道要把儿子培养成文武双全的新时代青年,所以马德华从小就被逼着学武术,常常是天还没亮就“闻鸡起舞”,练完两个小时武术才能吃上早点,然后才去上学。

  马德华练武后不久,无意中第一次接触到了戏曲,他被台上那光彩夺目的戏服、千奇百怪的脸谱深深震撼,此后“一听见胡琴响就停下不走了”。那时的马德华常把自己幻想成台上的关羽、包公,边看戏边做着英雄梦。尽管父亲极力反对他学戏曲,但他心里已经将戏曲认定为自己喜欢的东西。

  在演艺的道路上,马德华一心想考入当时的中国京剧院,但无论他怎么哀求,父亲就是不同意,甚至为了怕他偷偷报名还把家中的户口本藏了起来。最后还是在母亲的“帮助”下,马德华才“偷”出家里的户口本,顺利报了名过了面试关,走上了艺术生涯。

  后来中国京剧院与北方昆曲剧院合并,要调马德华去转型学习昆曲,他在经历了思想斗争后说服了自己。来到北昆后,马德华没能如愿当上武生,被安排演了多个戏份不重的丑角。在那里,他从小梦想自己的戏台英雄形象被彻底颠覆了。

  “我的一位‘昆丑’老师跟我说,德华,这戏台和世界一样,没那么多英雄好汉。咱们虽然演丑角,但这‘丑’不是丑陋,而是诙谐可爱的意思。舞台上没有小角色,只要你用心去演,丑角也有他的可爱之处。”马德华说。

  自此以后马德华豁然开朗,学会了在戏台上演小人物,每次都把包袱抖得格外响,观众们都因这个年轻的丑角而哈哈大笑。好奇心极强的他开始触类旁通,愿意接触更多的剧种,遇到语言不通的戏剧他也能津津有味地看上好几遍,悟出其中奥妙。他不再抱怨生活际遇,懂得了随遇而安。

86版《西游记》中的马德华

86版《西游记》中的马德华

  因“猪八戒”角色转变人生

  遇见央视86版《西游记》,马德华认为这是自己生命中最闪亮的一段旅程。

  1982年,北方昆曲剧院决定排演《孙悟空大闹芭蕉洞》,剧中的丑角莫过于猪八戒了,剧院自然想到了马德华。彼时的马德华已经在“昆丑”的道路上颇有造诣,不再满足于让角色只会出丑耍滑稽,他观摩了很多老前辈的演出资料,并从恩师郝鸣超那里得到指点——戏里的人物不能演脏了。

  因为饰演“猪八戒”,马德华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同年恰逢电视剧《西游记》剧组招演员,同事们都建议他去试一试。交了报名材料后,马德华在面试现场,遇到了自己一生的“伯乐”杨洁导演。杨洁导演对于马德华的戏剧表演早有耳闻,她让马德华在现场给大家来一段,但要求让马德华放下戏台上的套路。“我琢磨了一下,导演既然想要戏曲演员来演这个角色,又不要那些程式化的动作,那就是要让我按生活化的方式来演猪八戒。” 马德华现编了几句既像戏词,又不是戏词的台词,忐忑不安地演了一个“生活化”的猪八戒,把导演给看乐了。

  拍电视剧与戏曲不同,化妆上更要下工夫,为了能将角色演活,导演提出猪八戒必须拟人化、要可爱。经过化妆师一番苦心设计,用硫化乳胶做出了“猪面”、做出了“肚子”,这才有了后来那个“肥头大耳肚子圆”的猪八戒。这个造型陪伴马德华走过了整整六年的“取经路”,也影响了他一生。

  拍摄经历“九九八十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