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一年,税延养老险为何叫好容易叫座难?(2)
此外,产品收益偏低、投保流程复杂等问题,也使得税延养老保险的吸引力有所“打折”。据统计,目前,在市场上60多种税延养老保险产品中,固定收益集中在2.5%~3.5%之间。北京一家险企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当前税延养老保险整体收益趋同,加上业务流程复杂、办理税前扣除环节繁琐,竞争力并不明显。
还有专家表示,在纳税申报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于个税延递政策的敏感度较低,对政策优惠的感知效果也相对较差,而且政策设计的税收优惠力度本就有限,这些都影响了税延养老保险业务的推广。
未来要提高政策的实惠性
5月1日,税延养老保险制度落地一年之际,也是我国最大规模的社保降费启动之日。老龄化提速及社保政策的调整,使得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第一支柱不断承压,加快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与此同时,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刚刚起步。已建立年金的企业数量占比只有0.35%,参保人数仅为2700万人。近年来,参与年金计划的员工人数甚至出现走低之势。
在此背景下,以商业养老保险为代表的第三支柱被各界寄予厚望。在业界看来,税延养老保险是保险业参与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的重要支点,发展空间巨大,急需明确发展定位、优化税收优惠政策、提升供给效率、扩大试点,完善税延养老保险发展的政策框架。
让税延养老保险告别“叫好不叫座”,多位专家表示,关键在于提高政策的实惠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税延型养老保险对于普通的消费者而言,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减少投保负担,如果税收优惠力度不明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朱俊生建议在购买环节放宽税前抵扣标准,同时降低领取环节的征税税率。
还有不少专家呼吁扩大试点范围及参与的金融机构和产品范围。周燕芳认为,经过前期探索,三地试点相关参与方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可逐步扩大税延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如扩大至长三角地区,最终放宽至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