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制、殖民……他用这四把钥匙理解日本近代化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18 17:02:20
浏览

  日本近代化本身就是痛苦的

  理解日本近代化的四把钥匙

  到东京没多久,我就完成了沿着“皇居”的跑步。跑一圈是5公里。来这里跑步的人很多,包括村上春树也曾在这里奔跑。不过跑的时候你能看到,每个人都在孤独地奔跑。

  这是挺神奇的一幕,很多人围着“皇居”默默奔跑。内侧是安静的“皇居”,也就是天皇居住的地方。今年正好是令和元年,新天皇即位,但是在跑步的时候你感受不到一丝新的气息。外侧是现代化的都市,和“皇居”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两个世界的中间,是充满历史感的护城河。

  三谷太一郎的著作《日本的“近代”是什么》,把天皇制看作日本走向近代的四个要素之一。

  

天皇制、殖民……他用这四把钥匙理解日本近代化

  《日本的“近代”是什么》

  作者:[日]三谷太一郎

  译者:曹永洁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6月

  定价:69元

  1916年,日本人吉野作造在一篇论文中讲述了他在德国考察遇到的故事。据说德国皇帝因事驾临汉堡,市长盛宴款待,在欢迎致辞时,称皇帝为“我的同事”。吉野作造听说后大为惊讶。在日本,这样的场景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天皇不会随便到一个地方去,这样的“称呼”更不可能。

  明治维新成为日本走向近代的一个标志,结束了幕府统治的日本开始成为一个统一的、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当时的日本是被美国“黑船”强迫打开国门的,日本精英普遍相信,只有向欧洲学习,建立近代文明制度,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在制度设计上,天皇就被推到了整合权力的君主的位置。

  天皇比幕府时代的将军地位更高,却也因此成为“半宗教性”的角色。包括伊藤博文在内的日本现代宪法的缔造者,都期待天皇能够扮演类似欧洲基督教的“宗教角色”,成为日本人的情感纽带。天皇是绝对不可侵犯的,不负责具体事物,因此也就没有“法律责任”。在天皇之下,再构建一个功能主义的、三权分立的现代政体。

  这是日本近代体制上与欧洲和美国非常不同的地方,也为后来的局势埋下了祸根。比如在“二战”时,有些日本高级军官明明亲自下了屠杀令,却能心安理得地从责任中解脱出来。审判战犯的时候,美国人发现很多职位很高的将军都“没有主见”。他们反复辩解,“自己只是贯彻天皇的指示精神”。看到那些战犯竟然一脸无辜,军事法庭的法官一度怀疑翻译出了问题。

  三谷太一郎这本书出版于2017年,今年就推出中译本,显示出中国出版界的眼光。他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开始于十多年前的一场重病。那次他做了十几个小时的手术,差一点死掉。作为日本的重量级学者(他曾获日本文化勋章),他把这本书戏称为“老年学问”。一个学者到了老年,就没必要再为功利目的写书了,这时候反而获得一种思考的自由,可以摆脱学科的束缚。作为法学教授的他,在病床上读夏目漱石的文集,获得了灵感。

  作者对“近代”的定义,来自于19世纪后半叶英国新闻记者沃尔特·白芝浩。和马克思同时代的白芝浩,从牛顿的物理学和达尔文为代表的生物学中获得灵感,提出“政治的自然”的概念,在政治学中打开了“自然学”的新维度。白芝浩把当时的欧洲定义为“近代”,认为这是“基于讨论的统治”。白芝浩的这一观点对当时立志向欧洲学习的日本精英有很大的启发。如何复制一个欧洲的模版,成为他们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