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批驳对疫情的过激反应和极端言论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2-08 13:13:50
浏览

  当前,中国正全力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国际社会纷纷力挺中国。然而就在中国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美国和西方的某些政客及媒体对疫情作出过激反应,不断制造和散布恐慌,甚至抛出极端言论,引发国际舆论的广泛批评。

  “我们需要事实,不需要恐慌;我们需要科学,不需要谎言;我们需要团结,不需要污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出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心声。  

  “过激反应不科学也无益”

  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声明不建议其他国家对中国采取旅行或贸易禁令。次日,美国即宣布最严厉的赴华旅行禁令,过去14天内到过中国的外国人都被禁止入境。澳大利亚紧随美国,宣布对近日内曾到过中国的非本国公民关闭边界。不仅如此,在美国国土安全部官员认为疫情“对美国公众的总体风险尚低”的情况下,美国还第一个从武汉撤出领馆人员,第一个提出撤出其使馆部分人员,第一个宣布对中国公民入境采取全面限制措施。对此,美国国内学者普遍以“过度反应”“过激反应”定义这一举动。

  “美国对华采取限制措施恰恰是世卫组织反对的事情。我们正从过度自信滑向恐慌和过度反应。”美国乔治城大学全球健康法专家劳伦斯·戈斯廷对美媒BuzzFeed表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紧急救护研究办公室主任杰里米·布朗提醒美国公众,“反应过度的坏处可能跟反应不足一样大”。

  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布朗大学人类学助理教授凯瑟琳·梅森的评论文章指出,“目前一些国家禁止旅行或贸易的做法,是对疫情作出的过激反应。过度应对措施无法遏制疫情的扩散,还将给全球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卫生安全中心流行病学家詹妮弗·诺佐的文章称,中国是关键药品和个人防护装备的重要生产国,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与中国保持积极接触,才是理性做法。

  美国公共卫生协会执行理事乔治·本杰明直言不讳地指出,从实际风险讲,枪支滥用、美国本土麻疹疫情,这两个任何一个都比新型冠状病毒更危险。

  美国马里兰大学国际卫生合作问题研究专家凯瑟琳·沃什诺普担心,当疫情暴发时,采取边境限制措施削弱了世卫组织的权威。此举“只是迎合舆论的、政治层面可见的一种政策,破坏了应对此类疫情需要的合作方式”。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作为一个医疗水平高、防疫能力强的发达国家,美国率先对中国疫情作出过激反应,采取过度应对措施,与世卫组织的建议相违背,这是“美国优先”政策理念的又一体现。

  “美国政府的过激做法,实际上加剧了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的恐慌,不利于国际社会团结,与科学抗击疫情的目标背道而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向本报记者指出。

  “疫情不能成为排外借口”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1月30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访英期间再次提及“中国威胁论”,抛出“担心中国的制度”“共产党是核心威胁”等言论。同日,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在接受福克斯电视台专访时称,中国的疫情“有助于制造业回流美国”。此前,美国参议员科顿甚至呼吁白宫“禁飞一切来往中国的民航班机”。这些不合时宜的杂音,引发美国国内及国际舆论的严厉驳斥。

  “中国的疫情对美国没有好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罗斯显然不明白,现代制造业不再是不同国家工业部门间的“直接竞争”,如今大量进口商品都是“中间产品”。在一个全球价值链世界里,任何干扰进口的东西,无论是关税还是病毒,都会增加生产成本。《纽约时报》则谴责罗斯的言论是“对一个处于危机中国家的麻木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