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全球化”趋势担心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6-06 20:19:19
浏览

  构建更好的全球化形式

  特约评论员/王正绪

  发于2020.6.08总第950期《中国新闻周刊》

  随着新冠疫情带来的持续严峻的全球形势,人们对所谓“去全球化”趋势的担忧也日益浮出水面。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的几十年,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过度全球化”的时期。这一时期是资本、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巨大收益的时期。对于这些国家的工人阶级来说,尽管他们可能从第三世界国家的廉价商品中受益,但也同时面临着工资增长停滞和就业减少的伤害。而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来说,全球化则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形成了巨大冲击。

  对这种过度全球化的不满情绪一直都是存在的。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前,世界就已经显现了“去全球化”的趋势——特朗普的当选和他的“美国优先”政策就是典型的例子。

  未来,我们确实应该努力纠正资本和工业生产在全球过度流动带来的问题,但对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不必悲观。跨国的互动、合作、协作与融合早在人类诞生之初就已存在。对跨文化交流的追求存在于人类的基因中。

  历史上对全球化带来推动作用的,更多的是当时的物理条件。在发明现代交通运输技术之前,货物、人员和思想的交流必须依靠骡马、骆驼、帆船来实现。后来不但有了机械化、电气化的运输工具,电报和电话的发明也使信息得以在全球迅速传播。现在我们更是有了互联网,很快还会升级到5G和6G。

  因此,我们现在应当开始构建一种更好的全球化形式。为了迎接后新冠时代更好的全球化,我们需要采取行动。

  第一,应当努力维持对全球化、对人类团结的信任。疫情的防控为各国彼此合作、彰显团结、建立牢固的联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尤其是中国和美国应该联合抗击疫情,两国之间的这种相互支持和信任,将向世界发出令人振奋的信号。

  第二,应该推动全球化更合理的发展。新冠疫情过后,各国应该更加重视本国的国内建设,同时也应共同探讨如何限制国际资本的掠夺性。欠发达国家应得到发达国家更多的保护和支持,同时也要加强联合国、世贸组织、世界银行等全球机构的力量,以协调为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世界秩序所做的努力。

  第三,可以在次区域“小型全球化”中找到新的机会。地理上和文化上接近的国家可以更加积极地进行超国家共同体建设。例如,中日韩三国在这方面就很有希望,而东盟国家和亚太地区其他国家也是如此。最近巴基斯坦提出要把自己建设成东西方之间的“桥梁国家”,联结东亚、中亚、南亚与中东地区,这是非常有想象力和建设性的构想。

  中国的经济也受到疫情的冲击,但是我们的优势是经济体量大、潜在增长率高。今后几年在“软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大幅增加医疗服务、教育、住房方面的供给,并大力推进5G网络、物联网等方面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经济前景依然是非常乐观的。

  这样,有望在中国创造出全球最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同时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其他国家也能够从这个巨大的市场中获益。如果实现这样一种的前景,那么,世界的大多数也就不必再为全球化前景而担心了。

  (卢嘉珺对此文亦有贡献)

  《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