恼怒点燃美国,弗洛伊德之死为何激发全美示威?(3)
白天合法游行需要组织者到政府申请,批准后在网上公示游行信息,但31日的实际路线与公示并不完全一致,走到哪算哪。为拍摄视频节目,4小时游行后,黄辛迪最大的感受就是“累”。“可能是怕晒,6点后人才多起来。”黄辛迪介绍说,游行、演讲、喊口号、半跪默哀,然后继续走,有经验的人自备了水和饼干以补充体力,同行的白人和黑人各占一半,亚裔面孔不多,基本都是年轻人,看上去18-25岁的样子,中年人要居家办公,很少会参加这样的游行。
“你觉得美国存在种族歧视吗?”几乎每个被郭杰瑞采访的游行者都会回答“当然,肯定有。”一位63岁的黑人演员大叔“现身说法”,几个月前他在商场拍一部情景剧,当他意识到自己把手揣进口袋后,身体不由自主地恐慌起来,因为作为一个黑人,不可以在商场里扣紧大衣、双手插兜,否则会被认为偷了东西,这种恐惧已经埋进了身体里。
在美国,警察有权对怀疑携带枪支的行人“拦截搜身”。黄辛迪查阅资料发现,纽约警察2011年与68万人进行过“拦截搜身”,其中87%都是黑人和拉美人。在2016年一项对警察执法力度的调查中,75%的白人认为执法公平,相比之下,只有35%的黑人认为被公平对待,尽管法律规定不能“种族歧视”,但这种“内隐偏见”确实存在。
“现在社交媒体通讯便利,乔治被执法的视频能瞬间传播出去,这也是导火线。”程汝钊说,人们看到有人被活活压死的视频,与看文字报道时产生的感受相比是不一样的,画面与声音更容易引起共情。
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在被社交媒体重新塑造。“软件会通过算法推送你想看到的内容,接触不同声音的机会越少,就越容易极端。”黄辛迪点开推特上一个讨论“38%美国人”的话题,网友在话题下接连发文阐述“38%的美国(共和党人)正在毁掉100%美国人的生活”。
距离美国大选还有不到半年时间,两党拥趸借这次事件争论不休。6月1日,希拉里在推特上转发了网友爱娃·杜威内发布的一则2分钟视频,前15秒是共和党中选后欢呼的现场,后面1分多钟是黑人被压迫的视频素材。
“由于社交媒体字数限制,短平快的内容、简化、片面甚至偏激的内容更容易传播,理性的声音越来越少。”黄辛迪说,这种对立也渗透到了媒体中,她现在一般不会只选择看一家报纸,《纽约时报》和福克斯新闻会对照着看。
据黄辛迪的观察,美国社交媒体上的观点对立十分严重。支持警察的网友认为美国黑人福利已经很高了,但自己不争气,犯罪率高,美国枪支自由,因此容易造成抓捕过程中警察下手过重,反方网友则分辩说黑人罪率高正是因为社会对他们有歧视,互相在对方评论区发相反观点的评论、文章连接和小视频。
住在波士顿的40多岁的刘艺认为“乔治犯法引发了后续事件”,但她上高中的女儿却认为“是警察有错才导致的矛盾”,并不顾母亲的劝说跑去参加了白天的游行。刘艺认为,贫穷不是不上进的理由,多数一代华人移民早年生活艰苦,也处于社会底层,但重视子女教育,孩子名校毕业后当律师、医生,经过一代人的积累和努力就翻身突破了社会阶层,通常不支持游行,但年轻的二代移民在名校经过思想洗礼,同情弱势群体,反对种族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