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鲁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需加快建设步伐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20-11-07 00:00:00
浏览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鲁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需加快建设步伐

  本报实习记者/张锦/记者/郝成/北京报道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公布。

  全会公报指出,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其中,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

  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展如何?在“十四五”期间该如何推进多层次社保体系建设?就五中全会公报中社会保障方面的一些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全。

  《中国经营报》:当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那么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鲁全: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最大的成就是覆盖面的扩张,通过建立新的制度和扩大参保面,建立起了一张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网。但是,我们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我们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了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在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等补充保障项目,在多层次养老金、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都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例如,企业年金的参保人数仍然不多,商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规模仍然非常有限,慈善组织在有效汲取社会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公信力和资源分配效率亟待提升的问题。因此,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当成为“十四五”乃至2035年之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

  《中国经营报》: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鲁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质是多主体参与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多主体分担意味着从原先仅由单个主体(例如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转变为多方参与、多方协同,从而真正落实共建共享。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则有以下意义:

  其一,有利于构建多元共担的责任分配机制。公平可持续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目标,而只有公平的责任分配机制才能实现制度的财务长期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仅仅由政府一个主体来应对显然是不够的,而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这也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其二,有利于社会保障长期的财务可持续性,多层次体系建设意味着多个主体为社会保障进行供费,从而为社会保障的财务可持续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保障制度一旦得以完善,人们的后顾之忧就可以得到免除,就有利于激发其消费,亦有利于经济转型和发展。

  其三,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健康保险都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的充分发展将有利于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慈善事业作为另一项重要的补充保障项目,则不仅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还可以通过慈善服务的递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间接地支持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营报》:“十四五”时期该如何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鲁全:我个人认为有三个着力点。其一,要合理确定基本保障制度的水平。目前多层次社保制度建设的局面是,基于政府或者公共责任的基本保障一枝独大,由用人单位承担责任的员工福利和由市场发挥作用的商业保障发展不足。因此,要适度控制基本保障的水平,严格遵循“保基本”的原则,为各项补充保障制度的发展留下空间。

  其二,要构建更加积极和谐的劳动关系,让用人单位将为劳动者建立员工福利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人才战略和发展战略。补充保障中的第二层次是由用人单位承担责任的员工福利,如果用人单位将其简单视为成本,则必然难以发展,如将其视为对员工的长期投资,则必然有利于建立更加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长期而言对用人单位亦有积极作用。

  其三,要实现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和商业保障产品开发。目前,我国商业保险的市场深度和广度都严重不足,保险市场竞争程度有限,产品同质化特征明显。因此,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坚持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扩大保险市场的有效供给,并以此来促进保险主体的充分竞争,倒逼保险公司的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让保险真正姓“保”,让市场化的保障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吸引力和福利性,从而真正发挥补充保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