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发表胜选演说 特朗普自称"赢了很多",美国如何弥合社会分裂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20-11-08 00:00:00
浏览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自动播放 拜登胜选演讲全程:我要成为这样的美国总统play拜登胜选演讲全程:我要成为这样的美国总统 向前 向后

  多国领导人祝贺拜登和哈里斯胜选

  当地时间11月7日晚,拜登在特拉华州威尔明顿竞选总部发表胜选演说。(图片来源:NBC NY截屏)

  本刊记者/曹然 文/刘裘蒂

  挥舞着标志性的拳头,78岁的拜登戴着黑色口罩,一路小跑着走上特拉华州威尔明顿竞选总部的舞台。台下按防疫要求进行汽车集会的支持者挥舞着美国国旗,不断鸣响汽车喇叭,大屏幕上不再显示竞选标志,而是写着:“当选美国总统:拜登”。“我们获得了明确而又说服力的胜利!”拜登在随后进行的胜选演讲中说。

  此前一日,在两大关键“战场州”宾夕法尼亚和佐治亚“翻蓝”后,拜登曾对支持者们讲话,称自己已经锁定胜局,但仍尊重程序,等待最后的宣布。

  11月7日上午,宾夕法尼亚州和另一个此前拜登一直处于领先态势的内华达州计票接近尾声,拜登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福克斯、美联社、NBC、CNN等美国主流媒体纷纷宣布民主党候选人赢下这两州,目前已获得290张选举人票,超过当选美国总统需要的270张选举人票的门槛,成功胜选。在尚未得出结果的佐治亚州,拜登也领先特朗普近1万票。

  至此,美国不仅迎来历史上年龄最大的总统,也迎来第一个有非洲裔、拉丁裔和南亚血统的女副总统哈里斯。

  在当晚的胜选演说中,拜登概括了自己当选后的执政计划:“我寻求这个职位是为了恢复美国的灵魂,重建这个国家的支柱——中产阶级,让美国再次受到世界的尊重,并在国内团结起来。”

  拜登已经收到了来自多国领导人祝贺。不过,美国现任总统、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依然没有选择接受败局。他在社交媒体上用大写字母宣称:“我赢了这场大选!赢了很多!”

  11月7日,大批支持者涌向全美各大城市街头,庆祝拜登胜选。(图片来源:NBC截屏)

  获得普选票最多的总统

  当日,拜登的支持者和渴望特朗普四年执政“翻篇”的人们涌向全美各大城市的街头,敲着铁锅,欢呼庆祝,还有人喜极而泣。而特朗普方面仍坚持从周一开始将在各州掀起法律挑战,并且散播选举“舞弊”的传闻。

  《华尔街日报》的社论标题为“总统的终局”,文章写道:特朗普有权在法庭上抗争,但他需要举证证明选举欺诈。宾夕法尼亚州共和党参议员帕特·杜美认为,宾州没有发现任何舞弊的证据。被认为是共和党喉舌的“福克斯新闻”也表示,没有看到这方面具体的证据。

  根据美国媒体的测算,拜登已稳超当选所需的270张选举人票。历史经验显示,在选票差距甚微的州(如佐治亚),重新计票很少能够翻转选举结果。

  当日,拜登已修改其推特账号的认证为:“美国当选总统”。

  “美国人的分歧从现在开始结束了!”拜登在胜选宣言中引用林肯和奥巴马团结国家的历史,喊话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我们可以选择不合作,但也可以选择合作。现在,美国人民希望我们合作。”

  在华盛顿,拜登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民主党人:他并非学者出身,没有2020年民主党总统选举初选对手沃伦那样的知识分子气;但另一方面又不像另一位初选对手桑德斯那般慷慨激昂与激进。他对少数族裔平权、同性平权和性少数群体平权问题长期持有偏保守观点,虽然让激进自由派选民不满,但也意味着能团结一些持传统价值观的白人中间选民。

  拜登没有可圈可点的基层履历,没有担任过州长或州政府高级官员,没有选举过更贴近普通选民的众议员,在参议院期间也以在外交和环境保护上的努力而知名。2008年,奥巴马选择他做搭档是为了借重其外交经验与声望,而他在2020年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后,邀请前加州司法部长哈里斯担任副手,除了族裔和性别因素外,也是为了体现团队的“接地气”。

  距离拜登第一次参选总统已经过去了33年。1987年时,他试图成为民主党历史上第二年轻的总统,但在初选之初就被指责抄袭、学术不端和虚假政治宣传。拜登认为自己遭遇了马克吐温《竞选州长》的一幕,被无端而夸张的人身攻击所逼退。2008年,他再次参与民主党初选,但支持率始终在个位数徘徊,很快宣布退出。

  到了2020年,拜登已然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也经历了妻女在车祸中丧生,儿子因癌症先他而去。今年,他经历了来自特朗普团队更多也更猛烈的攻击,从对他儿子亨特与乌克兰能源公司内幕交易的质疑,到将他的头像被描绘成病恹恹的瞌睡虫。

  “拜登的竞选策略就是少说多做,等待特朗普犯错。”美国资深民调专家佐格比对《中国新闻周刊》总结道。虽然这使得拜登始终拿不出吸引中间选民的政策方案,但确实也行之有效,使所有对特朗普有意见的群体团结在了自己身边。

  最终,这场选举并非拜登与特朗普的对决,被《纽约时报》评论为已变成一场“关于特朗普的全民公投”。拜登的判断得到了大部分应验:反对特朗普的美国人比现任总统的支持者更多。

  到截稿时为止,拜登总共拿下7487万张普选选票,成为有史以来美国当选总统拿下的最高票数,占普选票数的50.5%。在美国东西两岸的超级民主党州——加州(目前仅完成75%计票)和纽约州(目前完成84%)计票完成后,拜登得到的票数将会更多,这也会更增加他当选的明确赋权。

  但在充满争议的四年执政后,特朗普在全美范围仍拿下了7060万张选票,这显示了美国人在政治立场上处于极度分裂。

  美国立国以来只有四次现任总统未能成功连任,特朗普将成为第五个。但特朗普的政治生涯是美国社会分裂和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孕育出来的。此次大选过后,即使拜登再如何试图团结美国,整个社会也不会在一夕之间回到“正常”或“和谐”。

  从最终结果来看,拜登仍然成功地诉诸“中间路线”——他拿下了14%的中间选民的选票,而四年前特朗普拿下了4%的中间选民的选票。如果能够抵抗民主党激进派的改革议题,拜登的个性将有助于美国社会至少一部分的愈合,也会改善美国的外交关系和国际形象。

  “美国人首先需要的就是稳定”

  拜登已经公布了自己上台后的“百日承诺”,重点包括新冠防疫、重建公共医保制度、经济扶持计划、清洁能源与环境保护、种族与移民制度改革、重塑国际领导力及重建美国的价值观。

  分析认为,在某些方面,拜登政府将迅速回归奥巴马时代。根据其“百日承诺”,他将重启一套改良的奥巴马医改方案,第一时间重新加入巴黎协定并召开一次新的气候变化大会,重启奥巴马时代创立、被特朗普政府废除的“梦想者”移民政策,立刻废除特朗普的边境墙建设项目。

  拜登也有比奥巴马走得更远的计划。他宣布将召开一次“民主国家大会”,再次通过“输出民主”构建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作为民主党内“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拜登也表示将继承特朗普时代的“正确的”遗产,如继续推动阿富汗地区和平和美军撤军。

  不过,拜登的计划需要国会的配合。

  选前民主党人希望在今年掀起“蓝潮”,不但把拜登推入白宫,还要夺下参议院的控制权,并扩大民主党在众议院的多数席位。但是“蓝潮”并未实现,目前不完整的计票结果显示,虽然众议院民主党议长佩洛西已经宣布胜选,但民主党在众议院席位未增反减,这一结果将抑制民主党大胆推进新议程的能量,几乎肯定会出现党派僵局。

  参议院选举结果尚不明朗,参议院的控制权可能要等到2021年1月5日佐治亚州第二轮选举才能决定,但即使民主党拿下两个席位,届时参议院可能将会是50-50两党平手,最终由副总统哈里斯一票打破平局。

  如果共和党控制参议院,民主党人将很难通过拜登的增税、医疗保健、平价住房、绿色能源、扩大的教育、或刑事司法改革等计划。如果参议院是两党分庭抗礼,光凭哈里斯不会给拜登强烈的动力来推行激进或是竞选纲领中罗列的政策。因此拜登较可能先追求两党都能够建立共识的计划,而不是激化撕裂的议题。如何与麦康奈尔等共和党人合作,将成为拜登面临的首要考验。

  历史上,拜登有很好的跨党派合作经验,他曾和共和党里根总统合作推动《综合犯罪控制法案》,在小布什总统任内担任参议院外事委员会主席。2008年经济危机后,他是弥合两党分歧、在国会推动美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协调人。“要弥合两党分歧,拜登可能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也是他执政的目标之一,”一位接近拜登政策团队的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但是,今天两党的极化已不比当年,拜登能做成什么还很难说。”

  对美国普通民众而言,更现实的问题是新冠疫情、经济复苏与社会稳定。拜登将在第一时间根据科学家的建议设定全国性的重启与封锁标准。但前述接近拜登政策团队人士都指出,再次封锁对美国社会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在3月份通过纾困法案以后再也没有新的纾困政策,每家每户的经济资源被耗竭了,如果要强行封锁,可能带来的伤害会远大于新冠疫情。所以,之前封锁是具备条件,但是从可见的将来看,更需要的是新的纾困法案。”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陈希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称。

  在纾困问题上,拜登可能难以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除了和特朗普相似的4000万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外,拜登称他将通过“拜登清洁能源方案”给予美国企业更多的经济机会。但《中国新闻周刊》获得的一家美国顶级金融机构发布的能源政策报告显示,“拜登上台、共和党控制参议院”将导致大多数有关新能源的立法无法落实。报告还指出,虽然长期而言有益美国和世界,但拜登政府制订更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土地用于化石能源开发等,短期内或将影响美国经济复苏。

  在此背景下,消解美国社会对疫情和经济不景气的怨气,成为拜登团队关注的重点。拜登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重塑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弥合社会分裂。对此,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顾问佐格比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现在“美国人首先需要的就是稳定。拜登的首要任务必须是确保双方都降低自己的声音,倾听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