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不维修就把车拆成空壳 4S店岂能逼车主“就范”
究竟是谁向4S店泄露了车主信息?诸如此类的疑惑,不能随着涉事4S店的道歉无疾而终。
▲图片源于网络。文|樊成
最近,长沙奔驰车主陈先生,在江西宜春经历了一番“奇旅”。
据湖南经视报道,陈先生的车在高速发生事故后,在没有联系的情况下,当地星宜奔驰4S店却主动前来“施救”。
在车辆未定损情况下,陈先生表示给5000元感谢费后将车拖回长沙维修,却遭店方阻拦,要求陈先生出5万元才能放车。车主拒绝后并报警,但没想到的是,第二天车便被拆成空壳,双方协商未果之后,陈先生收到了4S店近20万的维修清单……
不得不说,这服务的“主动性”未免太足了些。
事实上,涉事4S店的这一系列操作,有多处涉嫌强制消费:一是不请自来拖车,强行收取5万元费用;二是未经车主同意强制拆卸;三是留车后强制维修,然后给车主拉“天价维修清单”。
而另一个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操作是——涉事4S店提前准备了一张以陈先生名义起草的“自愿声明”,让陈先生签字。连“自愿声明”都充满了强制的味道,这种诱骗画押认罪的把戏,未免太过霸道。
事实上,涉事4S店的这些操作已然涉嫌违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可这家4S店呢,却是你修也得修,不修也得修。不见公平,只见豪横。
消法还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而该4S店几乎是跟这反着来。
报道里还有处细节,4S店的负责人觍着脸说,“我们的目的不是收你这5万块钱,就是为了把陈总留下来,在我们这修。”与之相对应的是,4S店内大厅贴着标语——决不捆绑销售、强制消费。这未免过于讽刺。
目前,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已经介入,要求涉事4S店退回被扣押车辆。但这件事显然不该仅仅止于此,还有很多疑问等待回答。
比如,在车主没有主动联系的情况下,涉事4S店为何主动联系上了车主,他们是怎么获取车主联系方式的?这背后有着怎样的信息输送链条?这些疑惑,不能随着涉事4S店的认错道歉无疾而终。
报道还显示,被该4S店套路的不只有陈先生,来自福建的刘先生也有类似的遭遇。面对记者采访,他表示,“我感觉一辈子都不想再来宜春了。”
就刘先生的话来看,这家4S店的违法操作在破坏自身形象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当地的形象。对于这类现象,当地要尽快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要知道,良好的市场生态不仅需要市场主体的自律,也需要监管层面对监管漏洞的完善。当市场上充满了套路,交易双方便很难再互相信任。因此,在倡导市场主体“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的同时,也要及时补齐监管漏洞。唯有如此,市场才会更加清朗,生意才能做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