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能为造车已投千亿 姚振华是认真的
已投千亿!宝能造车,姚振华是认真的!
愉观车市
有人说,造车新势力能够扛过三年并不容易。但即使扛过三年,或还不足以理解汽车行业的特性,尤其是来自房地产、金融的跨界造车者。经过足够的试错和坚持,期望姚振华能走出自己的汽车路。
备受质疑的宝能汽车正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对造车的认真。
11月8日,站在舞台中央的宝能集团董事长姚振华慷慨陈词,在长长的一连串的感谢名单后,姚振华描绘了未来宝能汽车集团的造车版图。站在台上的他,足足讲了超过15分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临场脱稿演讲,他想向台下数百名来自政府、供应商、媒体等代表证明,宝能的造车理念和整个集团的运营逻辑是行得通的。
宝能所打造的民生生态链,食品、健康、保险、 出行、房产都有了,汽车这一环补上后,就能形成宝能民生产业链的闭环。而新能源汽车也是未来新的增长机会,“实业兴国”也符合国家战略大方向。
站在台下的,除了媒体外,是本次活动最重要的嘉宾——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国中领衔的陕西省省委、西安市委两套班子。
为了能够等齐“两套班子”的嘉宾,宝能的活动开场比原计划推迟了一个多小时,因为8日当天恰好与西安马拉松凑在了一起。
毋庸置疑,造车必须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但在一连串的车企借造车名义圈钱圈地,很多地方政府支持的造车一地鸡毛后,取得心存芥蒂的地方政府的信任,需要耐心,更需要足够的理由。
而西安基地的建成、宝能汽车自主研发的新能源xEV平台首车暨宝能增程式电动汽车(REV)的下线以及宝能集团在汽车研发、制造以及营销端的布局,都是姚振华想认真造车的佐证。而姚振华也表示三年造车以来投入已过亿,不过,经历了三年多在车市中的摸爬滚打,犯过错也纠偏过的宝能造车,有了不小的成长实绩,但距离姚振华的国际一流汽车企业集团的目标,仍然道阻且长。
宝能的造车逻辑
因为一场宝万之争,,姚振华被贴上了“野蛮人”的标签,进入汽车行业时同样带着这个标签而来人。2017年以65亿元的价格收购了观致汽车51%的股份,一年以后又以15.6亿人民币的价格继续增资12%,至63%股份。2019年底,宝能汽车又从长安汽车和PSA集团手中,收购了长安PSA整个合资公司,开始代工生产法系车高端车DS品牌。
但姚振华一连串的大手笔运作,因为观致仍然惨淡的销量,导致这些收购被行业人士看作为一种资本运作。直到今年9月份全新车型观致7的推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力,让业内顿觉“宝能也能造好车啊”,才开始重新审视宝能造车的初心。
宝能集团为什么要造车?
翻开宝能集团的官方网站的,答案已经很清楚。
宝能的官网赫然写道:28年来,宝能始终坚持实业报国理想,全面推进“制造宝能、科技宝能、民生宝能”三大战略,现已发展成为涵盖高端制造、国际物流、综合开发、民生服务四大核心业务板块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业务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城市。
如果没有汽车业,“制造宝能”的概念是不完整的,“科技宝能”也是牵强的。而在姚振华的产业里,有了汽车产业以后,同样可以实现“民生宝能”,三大战略通过汽车产业是可以实现协同发展。
宝能集团的产业涉及医疗康养、国际物流、综合开发、文化旅游、大食品、新零售、出行业务链。
我们可以试图描绘一下未来这样的画面:若干年后,汽车实现自动驾驶,消费者不需要拥有汽车只需要使用汽车,所以,就如同我们呼叫出租车一样,汽车本身的品牌已并不重要。
有着完善产业链的宝能集团,可以为购房的消费者、高端养老的消费者或购买高端保险的消费者赠送宝能旗下共享出行公司汽车的使用权。到时候,宝能的汽车制造板块只需要把车生产出来,而不需要考虑销售到哪里去,仅宝能庞大的联动云的需求,就对生产端提出了很高的产量要求。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从逻辑来说也行得通,但当下,宝能造车,仍面临重重坎。
千亿资金投资清单
姚振华没有公布他的投资清单,千亿投资虽然也有水分,但宝能的投资也是看得到的。千亿清单投资的第一项是产品和研发以及前沿技术的打造。
姚振华在致辞中表示:宝能汽车集团“整车+零部件+出行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已经清晰落地,宝能汽车未来规划不仅油电并举,而且也将涉及到氢燃料汽车。目前开发出新能源xEV平台。该平台具有高度的可延展性,可以生产纯电动车、插电混动车和增程式车。
根据规划,宝能汽车集团旗下的观致汽车将持续推行“油电并举”的发展路径,从观致7起,保持每年至少推出1-2款全新车型的节奏,到2025年实现从轿车、SUV到MPV,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车型,从A0级到B级车型的覆盖。此外,宝能汽车集团正在筹划一个全新的高端汽车品牌,定位将高于观致汽车。
在整车研发上,宝能汽车集团实施1+N模式(1个全球研发总部(深圳研究院)——西安研究院、广州研究院、深圳研究院、上海(观致)研究院等),开发了三大平台、在研数十款产品,全面覆盖轿车、SUV、MPV等车型区间。
千亿清单投资的第二项是团队。
从李峰团队到宝能汽车集团常务副总裁大谷俊明、观致汽车CEO矢岛和男领衔的日本团队到本土与国际化团队的融合,看得出姚振华一直在调整其团队思路,当然,为此的付出也是相当的。
愉观车市了解到,原奇瑞汽车工程技术研发总院院长陆惟一和吉利几何销售公司总经理郑状已经加盟宝能汽车,分别担任和宝能汽车副总裁和宝能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而在日本团队之外,宝能汽车又成立了4000多人的研发团队。
千亿清单投资的第三项是产能。
通过收购兼并和亲自打造,宝能已经打造和规划了一共7个生产基地,宝能汽车在常熟、深圳工厂的总产能至少超过30万辆,加之刚刚建成的西安工厂,一期第一阶段将形成的30万辆产能,宝能汽车已具备60万辆整车生产的能力,宝能还在规划广州、贵阳、昆明、昆山等重点区域生产基地。虽然,土地的招拍挂会获得政府的优惠政策,但造厂房和购买设备的自己是需要宝能自己去投入的。
千亿清单投资的第四项是渠道的布局。
姚振华透露在宝能的计划中,很快就会有1000家直营店渠道,目前正在全国布局,其中广东、山东、江苏、川渝等省份已经布局很密集,很快上海和北京也将出现不少店面。这些店面将来除了销售观致和筹划中的新品牌外,还可能会打造独立售后品牌,为所有品牌的客户提供维保服务。
千亿清单投资的第五项是联动云的布局。
愉观车市了解到,联动云在全国已经布局了10万辆规模车队。由于过去两年外界诟病观致的销量过于依靠联动云,所以实际上联动云今年没有采购观致,转而购买了大量长安的产品,这可能也是收购长安PSA时,宝能说服长安的一个筹码。不过,好消息是,自力更生、不得不面向激烈竞争的C端市场的观致,在观致7上市一个多月后,就实现了5000台的销量,比以往观致3、观致5达到这个数字都快。
造车不假,但“宏图”实现道阻且长?
姚振华是个聪明人,玩转资本回归实业,不仅符合国家战略,也符合宝能的形象以及其个人人设的打造,对其资本市场以及其他产业,也会产生联动正向效果。
看得出来,在收购观致三年以后,姚振华的思路也随着对汽车行业了解的更多,不断调整。
姚振华要造车不能说是假的,投入也是看得见的,而且,对于房企要依靠汽车项目圈地的说法,在姚振华身上并不明显,最多也就是政府在批准工业项目的同时,给一些一定比例的配套用地。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比起另一家同样有着房地产背景的企业,宝能的车是实实在在造出来的,也没有喊着马上就要去资本市场上市,还是要务实不少。
但是,造车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资金就能堆砌起来的。姚振华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三年,虽然一直在纠偏,也在投入,但是,对照目前行业已经成功的实践,无论是传统造车的吉利,还是新创车企蔚来,姚振华显然还没有展示出来令人信服的造车理念,日系团队因为语言问题也无法替他全面代言。这次是姚老板第一次在媒体面前讲述自己的造车构想,对于一个活动致辞来说,15分钟很长,但如果想说服整个行业,还需要更全面系统的阐释,和更多的实际成果支撑。
落实到现实中,体现出来的就是理想很丰满,不过现实依然骨感。2017年年底喜迎宝能这个大金主和大股东入主以来,由于前期没有新车发布,从销量来看,2019年观致汽车销量仅22695辆,同比下滑63.4%。
当然,虽然采用全新家族化“方界美学”设计语言的观致7上市以后,如刚才所言,正在激活C端市场,累计销量已突破5000辆,其中10月份销量环比增长近30%,也正在重塑终端信心,同时,随着1000家直营店的陆续建成,也会为观致品牌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但是,宝能造车仅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1000家直营店解决了终端的渠道问题,观致在品牌层面,仍需要有自己的标签,观致提出了“年轻化”的目标,有了一些诸如冠名宝能自己的体育演艺场馆等举措,也跟着宝能上了央视。但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资金,还需要时间的积累,要耐得住寂寞。
其次,宝能存在的另一个难题,仍是其对市场的,汽车产业特殊规律的了解度。虽然若干年后,汽车行业可能会随着自动驾驶的实现,品牌不再重要,配置也无足轻重,但在现阶段,汽车产品的定位、人群,产品特征都是需要去定义和打造的。当宝能在进行千亿投资的时候,是否想好了如何度过现阶段的问题?
要实现姚振华“成为国际一流的汽车企业集团”的目标,多品牌战略是必须要走的路子。除了观致,宝能正在筹划新的品牌,再加上代工生产的DS,三个品牌如何区分?怎么去各自寻找有针对性的人群?渠道策略是怎样的,是分网还是并网?这些都是需要专业的团队去规划和考虑的。听说宝能已经聘请了国际性的4A公司在做咨询,但至少目前,外界看到的只是一句“新品牌定位将高于观致”,究竟怎么个“高于”法,宝能汽车的整个体系何以支撑多品牌战略,这些在新品牌发布的时候,宝能必须讲清楚。
所以,三年对姚振华来说,仅仅是刚刚了解到房地产和汽车的差异,而经过足够的试错,姚振华更需要的是坚持,5年,甚至10年,15年,磨练团队,完善体系,不忘初心去推进,才能走出自己的汽车路。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