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敏:新形势下的国企控杠杆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20-11-12 00:00:00
浏览

  作者|王英敏‘北京市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

  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21期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数据,2019年末我国的宏观杠杆率为259%,杠杆率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接近发达经济体杠杆率,高出所有报告经济体杠杆率32个百分点。其中,非金融企业杠杆率持续维持高位,且国有企业占比较大。2000~2019年,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规模从9.23万亿元上升至149.92万亿元,杠杆率从92.0%扩张至151.3%(国际警戒线为90%)。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存在杠杆率重新提升的风险。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全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64.5%。控制与化解国有企业债务风险,是深化改革、实现“六稳”“六保”的一项重要任务。

  国有企业杠杆率偏高的原因

  根据Wind的统计结果,在2008年A股上市企业中,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首次超过民营企业(上市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统计口径均为非金融企业),至2011年已经超过10个百分点。近几年,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上行趋势明显,而伴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小幅下降,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差值呈缩小趋势。2019年,上市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差距不足5个百分点。但总体来看,当前国企资产负债率仍处于高位(见图1)。

  国有企业杠杆率高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有企业主要通过借款发展。我国直接融资体系发展较为滞后,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总体上仍不成熟、整体规模较小,特别是社会融资规模中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低,导致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降低杠杆率。尽管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逐渐增多,但是大部分国有企业仍然无法通过IPO方式进行融资。此外,国有企业因担心股权融资冲淡国有股份及其控制力,也更偏好债券融资和银行借贷。

  第二,国有企业从银行借贷具有便利条件。一方面,国有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力,本身担负着支持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使命;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贷款往往有政府隐性担保兜底,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和服务成本。国有银行、地方政府、国有企业“铁三角”的关系决定了国有企业的高杠杆率。

  第三,国有企业以负债进行扩张存在内外激励。在企业层面,管理者为了完成考核目标、提升政绩,往往会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不顾效益,想方设法进行规模扩张。在政府层面,为了提振地方经济,也会积极鼓励国有企业通过高负债进行规模扩张。

  第四,国有企业高负债与经济下行有一定关系。在经济下行时期,企业资产增长慢于负债增长,资产负债率自然上升。此外,为了避免经济增速下降,国有企业通常成为逆周期调节和“保增长”的主要载体,银行信贷“开闸放水”助推国有企业债务率高企。

  第五,刚性兑付导致国有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由于地方保护、政府信用背书、银行不愿不良贷款显性化等因素影响,部分产能过剩国企难以进行市场出清。刚性兑付的解决方法使得不少本应该逐渐退出市场的国有企业沦为“僵尸企业”,依旧占据市场的资源,由此加剧了国有企业整体负债率高居不下的局面。

  第六,现代企业制度缺失是国有企业高负债的重要原因。许多国有企业尚未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风险防范与内控制度不健全,企业负债行为权责不明确,导致企业融资决策缺乏有效监督。

  国有企业降杠杆减负债的政策环境

  负债比例过高是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当前困扰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难题之一。一方面,杠杆率过高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期间,当企业利润增长停滞甚至出现下滑时,债务风险会急剧升高;另一方面,杠杆率过高也会造成大量金融资源被低效企业甚至“僵尸企业”占据,导致国家产业政策失灵、行业产能结构失衡、民营企业融资空间被挤压。

  2013年以来,国企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国有企业高负债率受到高度重视。着力破解国有企业高杠杆困境、约束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是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任务。国有企业控负债祭出组合拳,多项降杠杆、减负债措施密集出台。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在于“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2017年7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提出要着力推动国有企业降杠杆。2018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首次提出“结构性去杠杆”,降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成为重中之重。

  2018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国资委五部门印发《2018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之后国资委内部下发《中央企业降杠杆减负债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及《中央企业资产负债率分类管控工作方案》并召开降杠杆减负债推进会,对国有企业降杠杆提出了专门要求。同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机制,强化监督管理,促使高负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尽快回归合理水平。

  部分行业国企降杠杆已显成效

  从国家提出“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革任务以来,煤炭、钢铁、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面临的去杠杆任务最为严峻。近年来,随着国企兼并重组的大力推进,上述行业降杠杆取得了积极成效。

  统计分析显示,在A股上市的国有企业中:煤炭行业资产负债率从2015年的最高值52.84%,降至2019年的47.54%;钢铁行业资产负债率从2015年的最高值66.52%,降至2019年的57.85%;化工行业资产负债率从2014年的最高值59.45%,降至2019年的52.89%;此外,国防军工、建筑装饰、轻工制造、通信等行业的降杠杆也取得显著成效(见图2)。

  煤炭、钢铁、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降杠杆取得的显著成效,一方面归因于企业经营层面的改善,另一方面得益于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稳步推进。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顶层设计指导下,相关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将逐步提速,这不仅有利于行业提质增效,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国企降杠杆应多措并举

  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需要辩证地看待国有企业负债率问题,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就根本而言,解决国有企业高负债的问题,既要强化外部约束,更要完善内部治理。

  一是加强监管,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机制。长期以来,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较少,背靠政府信用举债融资时对财务风险关注不够,过度融资、规模冲动问题较为严重,企业债务规模快速扩张也加大了金融风险。因此,必须将资产负债率约束指标纳入到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工作之中,切实解决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问题;金融机构也要加强对高负债企业的协同约束,增加国有企业的失信和违约成本。

  二是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大力发展保险基金、社保基金等各类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多渠道增加资本市场长期稳定资金来源。通过沪深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和地方股权交易市场等不同板块,建立多渠道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体系,积极推动国有企业上市融资。

  三是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战略性重组。近年来,煤炭、钢铁、化工等行业通过产能过剩出清,负债率有所下降,但由于行业整体来说集中度不高,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仍然存在,降杠杆成效并不平衡。为此,要加快行业兼并重组步伐,聚焦主业、做强主业,减少所谓的多元化经营。要加快推动“僵尸企业”债务处理和市场出清,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内部治理。对企业负债行为建立权责明确、制衡有效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债务风险防控机制,全面加强风险识别和控制。

  五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长期依靠政府“背书”,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治理结构不完善、核心竞争力不强,这是资产负债率高企的重要原因。对此,要通过市场化方式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激发国有企业内生发展动力,提高企业自身经营效率与财务投资回报率,从根本上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