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出事,“冷链”是个啥子链?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20-11-15 00:00:00
浏览

  冷库就是个大冰箱吗?

  “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古人用冰贮藏食物,昂贵而稀罕,有效防止了食物腐败。可如今,咱们面临一个新问题——细菌和病毒是两码事。

  让食物腐败的是细菌。它们通常在4℃—60℃这个区间里无比活跃,尤其是35 ℃—37 ℃,正好是人的内脏温度,也是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最适生长温度。但是一旦低于 4℃,细菌增殖就明显放缓,所以低温会明显遏制绝大多数细菌。

  而病毒就不同了。病毒在低温环境比如摄氏零下十几度下,并不会被冻死。一般来说,温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时间越长。如果把病毒放到摄氏零下180度的环境,比如液氮里,则可能存活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低温就为病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存活空间。

  疫情当前,这成了一个新挑战。最近,大连、青岛、天津等地的进口冷链食品相继曝出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的消息,在此之前的几个月,也是如此。

  新闻里频频出现的“冷链”,到底是个什么链?

  冷链是什么

  根据相关定义,冷链是指产品从产地采收或捕捞之后,经过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概念有点抽象,我们从冷链需要的实体设备观察一下。首先,产品要被速冻设备进行急冻保鲜,然后被囤积在冷库里,有需要时被装进冷藏集装箱上船远距离运输,或者就近被冷藏车拉出来送达各个商场的冷柜。这样,产品在各个设备的保护下,一路都处于低温的新鲜状态,形成一条完整的“链”。

  冷链运输的产品,大致有食品(果蔬、肉类、水产、速冻食品等)、医药(疫苗、血液用品等)和化工(精密仪器等)三类。其中医药和化工类加起来占比不足一成,食品独占九成。我们以一只在阿拉斯加冰冷的海水中养肥的帝王蟹为例,看看它是怎么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美食的。

  冷酷的冷库

  从海水里捞出来急冻之后,帝王蟹被塞进了它第一个驿站——当地冷库。

  冷库就是个大冰箱吗?

  从容积上来看的确大很多,两者的单位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冰箱容积一般只有几百升而已,而冷库容积可达成百上千立方米。有时冷库也用“吨”计数,因为相比体积,在冷库实际应用中更强调容纳冻品的多少。

  但两者的温度区间差很多:像一个100吨的小型冷库,就有冻结间(-23℃~-30℃)、低温冷藏间(-18℃~-20℃)、高温冷藏间(0~2℃)和连结其中的穿堂构成。比普通冰箱“冷酷”得多。

 ▲图源/《小型冷库制冷工艺设计》 ▲图源/《小型冷库制冷工艺设计》

  由于设计复杂,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条件建设冷库。比如我国的冷库,分布并不均匀,像湖北、湖南、山东等地供大于求,冷库过剩。而像福建、浙江、贵州、河南等地,需求旺盛却冷库存量不足。

  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8年,我国冷库总容量保持在10%以上增速平稳增长,截至2018年底,全国冷库总量达到5238万吨(折合约1.3亿立方米),新增冷库容量为488万吨,同比增长10.3%。由于我国冷库市场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过渡阶段,很多旧冷库面临淘汰整顿和拆迁,因此从增速上来看,近年来,我国冷库容量增速有所放缓。

  冷库喜欢临港而建,尤其是海港。阿拉斯加帝王蟹乘船飘洋过海而来,安家在我国某个海港的冷库里。

  冷库容量前三名的海港是大连港、青岛港和天津港。这三地的冷链疫情风险也相应增大:7月22日,大连凯洋公司(海产品加工企业)一名员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接着同公司员工被陆续确诊约30人。9月24日,青岛新增2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人均为青岛港的冷冻海鲜装卸工人。11月7日,天津出现新发病例系天津海联冷冻食品有限公司装卸工人。

  穿梭的冷藏车

  帝王蟹并不会在冷库待很久,它要赶着中秋等节日爬上人们的餐桌,这次来拉它的,是冷藏车。

  冷藏车是冷链物流的核心运载装备。比起岿然不动的冷库,流动的冷藏车是传染链上更难防控的一环。2019年增量中的大多数都是轻型冷藏车,这种车型也是城市冷链配送的主力,可以适应生鲜配送中订单碎片化和及时性的要求。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简称“中物联冷链委”)的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我国冷藏车产量超过万辆,到2018年期间都以超过20%的年增长率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9年11月全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已突破21万辆,年增长率较上年有所下滑,约为19.3%,进入稳步增长阶段。

  被车接走的帝王蟹,有些送进了商场等待人们挑选,有些则吐着泡泡被送进了家门,成了餐桌饕餮。

  冷链在延伸

  尽管冷库和冷藏车的市场都在扩张,我国的冷链,并算不上发达。中国物流行业的方便高效享誉全球,但其中食品冷链的份额只占不足3%,处于很低的水平。

  我国冷链起步晚,最早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冷链设备主要是一些改装后的保温车,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发展缓慢,直到1982年《食品卫生法》颁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随后的20年里,由于始终供小于求,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一直缓慢,水平也始终处于初级阶段。大约2007年才开始有了一些冷链业务,彼时成立的公司名称中也没有“冷链”一词,大多冠以“低温”、“冷藏”之名。

  和部分国家比起来,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低、冷藏车数量少、流通周转环节繁琐且食品折损率高。只有全球25强冷库这一指标优于日本,但这也是建立在我国比日本幅员辽阔的前提上。

  下一步,随着新冠疫苗的出现,疫苗运输对冷链物流的依赖会进一步加大,“冷链”这个待挖掘的市场,依然潜力巨大。

点击进入专题:聚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