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医院都在哪些城市:北上广占比近半 深圳为零
疫情以来,城市的医疗综合实力备受关注,那么,哪些城市拥有顶级医院呢?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在上海发布《2019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2019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和《2019年中国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这是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作为独立第三方开展的公益性学科评估项目,已是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连续第十一年发布。
第一财经记者通过对综合排名100强医院的城市分布统计梳理发现,今年百强医院分布在21个城市,其中北上广三大一线城市合计达48家,占比近半。另外,武汉、西安、成都等大区中心城市医疗实力也颇为雄厚,不过,同样是作为四大一线城市之一的深圳,仍然是0上榜。
北上广占比近半
这其中,百强医院的前十强,分别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在这前十强中,上海3家,北京和武汉各有2家,成都、广州和西安各1家。
扩展到100强来看,分布在21个城市,主要是直辖市和强省会城市,占据了98家。
表1:百强医院的城市分布
这些城市的好医院主要是与高等教育尤其是实力强劲的医学院校紧密相关。百强榜单上的医院基本都是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
好的医院与好的医学院校相辅相成,一个城市拥有好的医学院校,往往就会拥有一批实力强劲的医院,比如,北京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大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大医学院、海军军医大学,广州的中山系,武汉的同济和武大,成都的华西,西安的空军军医大学和西安交大,长沙的中南湘雅,山东的山大齐鲁,杭州的浙大,重庆的陆军军医大学和重庆医大等。
原广东省卫生厅巡视员廖新波对第一财经分析,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有教学和科研的任务,所以他们吸收最先进的技术和前沿的东西,因此普遍来讲,这些医院的医学水平比较高。“但也不是一概而论,在某些地区,他们的地方医院,可能胜过医学院校的医院。”
从具体城市来看,北京共有21个医院进入百强医院榜,数量位居榜首。上海以18家位居第二。广州以9家位居第三。北上广三城合计共达48家,占比近半。
这三城之后,武汉、西安、重庆和杭州各有5家入围。这其中武汉、西安和重庆都是传统的十大城市,大区中心城市。武汉有2家医院入围前十,医疗实力较为雄厚。此外,杭州拥有浙大这样的顶尖大学,浙大医学院实力雄厚。
成都、南京各有4家,这两个大城市同样拥有雄厚的医疗教育资源。尤其是成都的华西系,实力很强。天津、沈阳、长沙和济南则各有3家入围,这些地方也都有拥有不错的医疗院校。
直辖市和强省会城市以外,只有2家医院入围,分别是来青岛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来自苏州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岛是计划单列市,苏州则是经济总量最大的普通地级市,高等教育基础不错。
相比北上广以及武汉、西安等大区中心城市、强省会城市,一线城市深圳虽然近年来快速发展,GDP总量位居第三,但至今仍无一家医院进入百强榜,不少人选择到广州或者香港就医。
廖新波对第一财经分析,像医学这样的经验学科,它需要一定的沉积,作为医院管理和大学文化同样也需要沉积,才能够在众多的院校医院中出类拔萃。“深圳这几年发展很快,也吸引了大量的院校,如果说今年他们不行,我想经过若干年努力后可能会有一些拔尖的院校或医院脱颖而出,这个需要时间的锤炼,才能使医院或学校扎实地发展。”
目前深圳也在积极补短板。2018年6月,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开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重点发展医科和工科两门学科。在医科上,除了科学研究外,深圳市政府和中山大学还将合作在深建设三所高水平的附属医院。其中,2018年开业的中山大学第七医院是中山大学在深圳第一家直属附属医院。医院设计总规模为4000张病床,是华南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医院。
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总体而言,好的医院分布很不均衡。从省份分布来看,百强医院来自19个省份。还有12个省份没有医院上榜。其中东部沿海省份中,河北和海南0上榜。在中部六省中,山西无一医院上榜。在西部各省份中,除了四川、重庆和陕西三个省份外,其余省份都没有医院进入到百强。
由于顶级医院较为集中,分布不均衡,也导致不少患者异地看病。在广州越秀工作、老家海南儋州农村的林先生说,村里时常有村民到广州来就医,“因为海南整体医疗水准跟北上广有较大差距,很多病在海南看不了”。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异地就医群体更为庞大。例如,早在2014年,就有媒体报道称,调查显示每天多达70万人次患者进京求医问药,北京已成为“全国看病中心”。
一方面,大量患者流入到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顶尖医院看病,也对医疗、交通等各方面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异地就医,也增加了患者的成本和负担。
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2019年,经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联合印发了《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在北京、上海等医疗资源富集地区遴选若干优质医疗机构,通过建设分中心、分支机构,促进医师多点执业等多种方式,在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集团化发展,更好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
根据《方案》,综合考虑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短缺、没有中央本级医院或达到“国家队”水平的国内一流医院,人口基数大、转外就医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等因素,选择在河北、山西、辽宁、安徽、福建、河南、云南、新疆8个省区开展试点建设。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介绍,试点的目标要求是,这些试点省份的重点病种治疗水平与输出地医院差距缩小,跨省跨区域就医减少,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的各项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往前推进。
根据媒体报道,今年10月22日上午,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举行揭牌仪式,据悉,这也是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揭牌仪式。
廖新波说,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并不是为了转送病人,而是要通过有实力的医院帮扶下面的医院提高水平,指导医生的诊断、治疗水平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因为团队、因为设施的问题,而不能在当地解决的,才送到上一级的医院。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对第一财经分析,我国幅员辽阔,一个人口省就是欧洲一个大国,因此一个省建设一个医疗中心,可以集中在省会、计划单列市或区域中心城市。一个省如果有一两个城市成为医疗中心,对大家看病也是一个很大进步,就不一定要到北京、上海了。
牛凤瑞说,医疗中心的均衡分布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过,医疗资源也有一个集聚和规模效应,这样才能有更快的技术进步,因此就近看病是相对就近,不是绝对就近,比如到所在的省会或者附近的中心城市,就是相对的就近,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人们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