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郁亮:疫情加速韧性城市建设趋势 深圳上海实践值得借鉴
北京时间11月17日晚间,万科A(000002)董事会主席郁亮在第三届彭博创新经济论坛上表示,网络化的城市更加生态、宜居和有韧性,疫情加速了这种多中心、分布式的趋势变化。郁亮认为,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中国开始呈现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散布在城市网络上的各个节点,让城市的设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多样化。
郁亮以深圳及上海举例,来阐述城市的韧性。
郁亮表示,疫情之前,这种功能混合的节点在中国主要城市中就已经出现了。比如深圳蛇口,从最初单纯的工业区逐步转变为集自贸区、邮轮港、艺术中心、滨海休闲长廊为一体的“超级综合区”。再比如上海陆家嘴,原来定位为金融中心,功能相对单一,现在也增加了更多的混合功能。坐落在滨江的美术馆群落、滨江休闲步道的全线贯通等,都使陆家嘴充满了网红公共空间的活力。
“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如果每个城市节点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互联互通,形成生态安全屏障,就不会出现系统性崩溃。 ”郁亮观察到,疫情之后,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政策也开始更加倾向于韧性城市、网络城市的建设。
郁亮再次以深圳和上海举例,认为这是实践中出现的好例子。
郁亮表示,深圳的绿道、公园体系本身就是很好的网络,市民出门500米就可以看到一个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综合公园,5公里可到自然公园,骑行5分钟就能进入绿道。平时这样的一个生态网络是作为运动、休闲、娱乐的空间。而在疫情、灾害期间,这个公园网络就变身为防灾网络,提供了很好的隔离避难、疏散和救灾的功能。
上海在具体的实施细节上有很多好的实践。郁亮介绍,前面提到的上海陆家嘴滨江,就设置了台阶式的防汛岸线。平时当它处在低位部分的时候,可作为市民休闲的亲水空间。同时它也具备几年一遇的设防标高标准,即使被淹没也可以用大自然的生态体系来消化雨洪的威胁。而高位则是千年一遇的设防标准,这便是城市韧性的体现。
在新华社11月3日受权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提到了“韧性城市”,原文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
在论坛上,郁亮还表示,疫情确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们从关注眼前的衣食住行,转变为更加关注长期的健康。
这让万科关注建筑方面更高的健康标准。郁亮表示,我们发现某些地区肺癌患病率高 的原因和室内空气流通性有关,因此万科开始关注建筑的通风透气,给房子做新风系统,每2小时完成一次全屋空气循环还不够,还要在此基础上做空气净化、控制空气温度。“我们希望给建筑更干净的,更流通的,温度适宜的新风,保证居住者的健康和居住体验。”郁亮说。
郁亮还认为,社区可以在疫情防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区可以协助城市进行更好的卫生管理,能够把疫情控制在比较小的单位里面;社区的自助互助,可以减轻城市负担。
郁亮介绍,在设备方面,万科研究探索用“无感通行”系统加上“无接触”电梯,一来可以让社区居民减少不必要的接触,降低传染风险,二来也可以为操作不便的人群带来便利,保障老人和孩子的无障碍通行;在社区服务方面,让物业管理发挥更大作用:组织定时定期的消杀,进出管控,监测体温,将部分控制疫情扩散工作在社区范围内来自我解决,减少城市的压力。
郁亮也有所反思,在疫情防控期间,万科使用了很多智能化设备和终端,为大多数客户提供了便利,然而对不会使用智能终端设备或应用的老人和孩子来说,就显得不太友好。郁亮认为,他们才是应该获得更多关注和照顾的群体,未来如何以人为本、如何让科技更好地为人服务,是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城市需要解答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