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RCEP:印度为何不加入?对中日韩有何影响?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20-11-20 00:00:00
浏览

  记者:潘亦纯    编辑:陈莉

  历时8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终于在2020年11月15日正式签署,这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据悉,RCEP成员国包括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这15个成员国的总人口、经济体量、贸易总额均占全球总量约30%。

  商务部方面表示,RCEP自贸区的建成将为我国在新时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提供巨大助力。

  为了进一步了解RCEP对世界、中国、行业甚至普通老百姓的影响,11月17日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二级巡视员、研究员胡江云,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副主任苏庆义三位大咖走进新京报贝壳财经直播间,为观众进行全方位解读。

  新京报:印度没有加入RCEP的原因是什么?对RCEP有何影响?后续是否还会加入?

  张建平:印度其实是在日本和东盟的邀请下参与RCEP的,当时,东盟和印度也签有一个“10+1”自由贸易协定,但比较起来就会发现,2012年提出整合5个“10+1” 倡议时,印度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自由化水平是最低的,也就是说,印度即便是与东盟谈自由贸易协定,仍不敢过大开放,而东盟在工业制成品方面还弱于中日韩和澳新。

  但RCEP作为21世纪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协定,客观上要求在5个“10+1”的自由化水平上取最大公约数,而不是向最低水平看齐,所以,2013年我在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就表达过担心印度会掉队RCEP。

  原因是印度的效率较低,基础设施改善较差,工业化发展程度仍处初级阶段,这就意味着印度不太敢开放自己的制成品市场,希望保护国内工业。

  另外,印度现在也面临着非常严重的失业问题,印度有大量年轻劳动力,但由于缺乏制造业,无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印度难以承受市场的高度开放。

  最后,印度选择暂时不加入RCEP,其他成员也表示理解,今后,我觉得RCEP仍对印度敞开大门,只要印度自己觉得能满足RCEP开放市场的条件,还是可能再回来的。

  苏庆义:印度的退出客观上加快了RCEP的谈判和签署进程。其实,缔约方对印度一直持开放态度,缔约方也发布了一个声明,欢迎印度随时回来,这一声明也得到印度部长的确认。

  另外,RCEP对印度的加入也开了绿灯,其他国家或经济体想加入RCEP,要在生效后18个月才会开放,但对印度却没有这一限制,只要生效就可以接受印度加入。

  不过,对于印度后续是否会加入RCEP,我认为无法持特别乐观的态度,因为印度还是非常担忧开放对本国制造业带来的冲击。

  其实,在谈判中关于印度提出的要求,有的要求RCEP也照顾到了,但印度方面仍有进一步诉求,如果其自身无法降低诉求,是很难加入RCEP的,毕竟谈判是需要多方获利和妥协的,如果一味对印度作出让步,不利于实现多方共赢。另外,印度方面可能也要转变对开放的态度。 

  新京报: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签署RCEP对中国和中美而言,有何意义? 

  苏庆义:根据我们团队的模拟,在加入全球价值链后,RCEP必然能提升中国的经济和福利,对缔约方而言也是如此。 

  今年,不仅有中美贸易摩擦,还有疫情的冲击,世界整体产出罕见下滑,若RCEP能在明年生效,将极大提振世界经济。

  另外,RCEP的签署也表明中国坚持推进贸易自由化,支持多边贸易体系的态度,这与美国此前退出TPP形成明显对比。

  当然,亚太足够大,我们希望无论是RCEP、CPTPP或者TPP,都互不排斥,能有一个比较开放的态度,最终形成合力,特别是中美之间合作很重要,毕竟只有中美合作,才能真正推动亚太自贸区前进。如果美国不合作,仅凭借其他国家的力量是很难达成的。

  未来,如果美国政府能在推动贸易自由化方面做得更好,比如其若加入CPTPP虽然对中国不太有利,但其若能持开放态度,最终才会朝着亚太自贸区的目标迈进,这样,对亚太地区、对整个世界经济会有极大的提振。 

  张建平:RCEP签署之后,确实能让中国在区域合作进程中更好地推进双循环,更好地稳外贸、稳外资。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李春顶教授团队的模拟,达成RCEP协定后,中国的社会福利将增加0.493%,GDP将增长0.304%,贸易提高7.28%,出口增长6.558%,进口增长8.099%。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外贸会趋于均衡,对传统的美国、欧美市场出口占比逐渐下降,对新兴市场的比例却趋于提升,未来,我国在RCEP区域内的贸易、投资比重都会进一步加大,这也将改变过去我国对单一市场、美国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的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状态更有利于中国和美国之间去发展更加均衡的经贸关系。

  在亚太地区,中方的态度一直是说太平洋足够大,既能容下中美两个大国,也能容下RCEP和CPTPP(美国退出TPP后,该协定改名为CPTPP),不过美国目前仍在CPTPP之外,若后续美国民主党执政,可能会重新捡起奥巴马政府的“遗产”,也就是要重新加入CPTPP。

  如果说这时,中国没有加入RCEP,又不在CPTPP中,就会遭受较大的贸易损失,但现在我们有了RCEP这个平台,就有内部贸易的创造效应,可以对冲没有加入CPTPP的负面影响。

  将来,我们在亚太地区也愿意和美方共同合作,一方面,中美的经贸关系仍要在建设性的轨道上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非常希望美方能和亚太所有的合作伙伴共同推进亚太经济合作和一体化。

  新京报:我国和日本建立了自贸关系,这是我国首次和世界前十的经济体签署自贸协定,世界“老二”和“老三”联手,这会产生多大合力?对中日双方而言有何影响? 

  苏庆义:中日在RCEP框架下签署自贸协定,对中国而言确实意义重大。其实,之前中国也签署了不少FTA(自由贸易协定),但都是和一些小国家、小经济体签署的,这次和日本联手,也意味着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巨型FTA,意义重大。

  根据我的定义,世界上前四大经济体美国、欧盟、中国、日本中,至少有2个经济体参与的FTA就可以称之为巨型FTA。

  胡江云:首先,目前世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盛行,特别是疫情以来,世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变本加厉,若中国能与日本在某些领域展开合作,将有利于全球化,有利于WTO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中国、日本的GDP排名分别是世界第二、第三,日本有先进技术,中国则有广大市场,此次中日能在RCEP框架范围内进一步开放,有利于中国学习日本的先进技术,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毕竟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的,闭门造车是无法适应市场的,但相应的,这也给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压力。华为企业抓住日本转型机遇,雇用了日本当地半导体专业技术人才,提升了创新、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中国有广大的消费者、消费市场,通过降低关税、非关税壁垒,相互合作,那么,将会提高中国消费者的福利水平,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享受国外的优质服务,当然,这对日本而言也是互利互惠的。

  第四,中日合作还有利于亚洲经济和东亚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推进两国向贸易投资自由化方向发展,对WTO以及后续其他规则的建立都有很大作用。

  最后,RCEP协定有很多新内容,比如说加入了WTO的便利化协议,RCEP委员会、审查机制、贸易投资争端等也纳入RCEP秩序协调当中,如果说中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合作,后续的政策规划也更有利于亚洲经济一体化。

  新京报:RCEP还在日韩间建立了新的自贸伙伴关系,这对中日韩三国产生哪些影响? 

  张建平:2012年,中日韩启动三边自贸协定的谈判,其实,东北亚经济圈一直是我们翘首以待的,但签署协定的难度确实存在。

  比如日本、韩国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担忧;中国很多企业和行业也感受到日韩在高端产业方面的竞争压力,但是三国依然从提升东亚整体生产网络、东北亚在全球的竞争力的战略和市场视野出发,继续推动谈判。

  应该说,到目前阶段,中日韩都已成为RCEP的成员国,这为下一步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特别是在中、日和韩、日之间,过去是没有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而RCEP相当于构建了中日韩自贸协定的基本性共识,包括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

  下一步,中日韩自贸协定将朝着更高标准,在东亚地区更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方向迈进,我们也期待三国自贸协定能早一点到来。

  当然,无论是RCEP还是中日韩自贸协定,对未来走向亚太自贸区都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和路径,目前,RCEP这样的巨型自贸区,事实上就已经朝着亚太自贸区的方向迈出了非常可喜的一步。

  苏庆义:中日韩三国本来也有FTA谈判,但因历史和政治原因并不是很顺利,而在RCEP的框架下,中日韩签订FTA的水平不如中日韩三国的自贸协定,毕竟中日韩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很高的。当然,中日韩之间也已经达成共识,要谈RCEP Plus,在此基础上继续减让关税,大幅提升规则水平。

  从经济层面而言,中、日、韩是近邻,所以有运输成本较低的天然优势,若能再降低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就能促进中日韩之间的经贸往来。

  根据美加墨的经验,中日韩之间的贸易远远没有释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也就是说,三国的贸易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要释放巨大潜力,三国之间肯定需要FTA的安排,整合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促进货物、服务、资金的流动。因此,RCEP对中日韩三国意义还是很大的,也有助于中日韩自贸协定的后续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