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5周年:如今那里是什么模样?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一声巨响,成为历史的悲鸣。
距乌克兰首都基辅仅110公里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爆炸,裹挟着放射性物质的浓烟喷向天空,反应堆厂房燃起熊熊烈火,消防员和清理工人日夜奋战。
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在的普里皮亚季市响起广播,要求居民立即撤离,几天后就返回。然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就此成为永无归期的旅人。
35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事故仍被视为和平利用核能历史上最严重的事故。联合国发布的报告显示,这起事故直接导致30人死亡,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境内约有840万人受到辐射影响。这场悲剧实际的受害者具体有多少难以确定,一连串的姓名掩埋在历史的灰烬中。
如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围2600平方公里的空旷“禁区”,无时无刻不在向世人敲响警钟。“这是一个充满悲伤记忆的地方,同时留存着人们克服巨大灾难后果的印记。”乌克兰环境部副部长博鲁霍夫斯基(Bohdan Borukhovskyi)对美联社说,他希望将无人区重塑为“重生之地”。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和那里的小城现在究竟怎么样了?
百年“石棺”难一劳永逸
当各国媒体的镜头现在接近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时,可以看见的是一个巨大的混凝土拱顶,俗称“石棺”。
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后三周,为防止辐射进一步扩散,苏联派遣工作团队,耗时200多天建造了一座石棺形建筑,仓促将事发反应堆“封存”。根据世界核协会发布的报告,石棺内约有200吨放射性钴,30吨受污染的粉尘以及16吨铀和钚。
在常年自然侵蚀下,“石棺”逐渐开始出现裂缝和破损,2008年一部分外墙倒塌,于是新掩体建设被提上日程。欧洲复兴银行出资7亿多欧元支持,再加上数十个国际捐助方提供的资金,耗资约15亿欧元的新掩体于2012年开工,历时7年建设后投入使用。
新石棺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并非一劳永逸,内部反应堆中仍然有大量残留的核废料,因此石棺内部装有相关设备,可供进行清理工作。据英国《电讯报》报道,去年10月,英国原子能管理局派美国机器人设计公司波士顿动力开发的机器狗Spot探查反应堆内核废料的情况,以供科研人员分析应该如何进行后续处理。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早已停止运营,但退役工作还在进行中。据美联社报道,预计到2064年,核电站内4个反应堆才能全部退役。
“无人区”并非无人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报告,当年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后,超过100种放射性元素释放到大气中,其中包括危险性较高的锶和铯,其半衰期分别为29年和30年。锶可能导致白血病,而铯对全身的影响更大,尤其会损害肝脏和脾脏。
1986春季和夏季,30万人从切尔诺贝利反应堆周围的地区疏散,核电站周围半径30公里成了一片广阔的无人区,官方称之为“疏散区”。灾难的中心地带则是普里皮亚季和切尔诺贝利。
事故发生后至今,普里皮亚季和切尔诺贝利一直被形容为一座“鬼城”,了无生机。据“德国之声”(DW)26日报道,自1986年以来,这两个城市并非完全空无一人,一些工人会前往两地,保障关键基础设施继续运转,还有一些老人坚持居住在当地。但“德国之声”近日向乌克兰禁区管理局询问切尔诺贝利到底有多少人时,官方的回应是“没有”。
美联社26日报道指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边30公里的区域内仍然有100多人居住,其中一名85岁的老人叶夫根尼·马尔克维奇(Yevgeny Markevich)说:“生活在家里真是一种极大的幸福,但令人遗憾的是环境不可同日而语。”他自己种了一些土豆和西红柿,用于观察周围辐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