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嫦娥奔月”的守护者(2)
“探测器一旦发射,基本不可修复,如果有任何疏忽,很难补救。”艾力说,所以在进行轨道测量的过程中,对所有的风险都要事前识别和控制,预防任何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探索星空永无止境
在新疆天文台,执行探月工程任务只是探月团队科研工作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张华一年中有近200天都在南山观测站,他除了观测“嫦娥”外,还对脉冲星、分子谱线等进行观测。这些听起来十分晦涩难懂的科研领域知识,张华说起来却头头是道,很是吸引人。
新疆天文台成立于1957年,经过62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综合性天文研究机构。艾力是新疆天文台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之一。他说,最早的南山观测站只有一架25米的射电望远镜,现在有18厘米太阳色球望远镜等众多天文观测设备。这里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
34岁的闫浩是探月工程团队最年轻的工程师,执行过两次探月工程任务。他的工作是根据观测需求研制、升级、改造设备。“整个过程都是未知的,很有挑战性。”闫浩说。
最近,马军忙着110米口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的相关技术研发工作。他兴奋地说:“该项目已进入立项审批程序。建成后,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
“是使命感激励着每个人必须做好。”王娜说,今年年底前后将发射“嫦娥五号”,未来还将实施火星探测计划,新疆天文台将继续参与执行任务。参与探月工程,使天文观测的技术与设备得到更广泛应用,为我们将来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天体,开展火星、木星乃至更远的宇宙空间探测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