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单位:告别实物基准迎来自然常数
计量单位:告别实物基准迎来自然常数
5月20日,一年一度的世界计量日。今年的世界计量日主题为“国际单位制——根本性飞跃”,注定将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天。这一天,“千克”等国际单位制的所有计量单位,正式迎来新的定义,用实物基准定义计量单位的方法成为历史。这是2018年11月16日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的决议,被认为是国际单位制创建以来最重大的变革。
计量,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度量衡”。从“迈步定亩”“掬手为升”到“国际千克原器”,人类的计量单位度过了以物理实物来作为基准的漫长时期。今天,所有实物基准已退出历史舞台,光速等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自然常数走上前台,重新定义我们的“度量衡”。
计量迈入量子化时代,世界测量技术规则将重构。这对我们影响几何?中国又将如何应对?
“不靠谱”的实物基准
国际单位制共有7个基本的计量单位:时间单位“秒”、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热力学温度“开尔文”、电流单位“安培”、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和物质的量单位“摩尔”。起初,计量单位都是基于实物或物质的特性来定义。以千克为例,最初定义为1立方分米水的质量,以一块保存在国际计量局的铂铱合金圆柱体为实物基准,即“国际千克原器”(IPK,俗称大K),代表1千克的质量。各国的质量基准需要定期到国际计量局与大K做比对和校准,以保证计量量值的等效和一致性。
但是,以实物作为基准,会遇到一个问题:这些实物会随时间推移或环境改变而发生变化。比如大K是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界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材料及工艺制成的,但时间久了还是会因为一些不易控制的物理或化学变化,导致其保存的量值有所改变。
据国际计量局数据显示,百年来各国保存的质量基准与大K的一致性发生了约0.05毫克的变化。“到底是各国保存的质量基准有问题,还是大K本身出现了问题,都不能确定。”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说。正如国际计量委员会副主席约阿希姆·乌尔里希的比喻:大K“掉在地上碎了”,宇宙万物的质量都会受到影响。
鉴于实物本身的不稳定性,科学界一直希望建立一个不依赖于物理实物的测量体系。20世纪以来,随着量子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基本物理量或常数的测量准确度极大提高,比如光速、普朗克常数等,而且还发现这些常数比实物更加稳定,不会发生变化。他们将计量单位与物理常数联系起来,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自然基准取代实物基准。这样不必担心它们发生变化或丢失和“掉在地上”损坏后,给全球计量量值一致性带来的灾难。而且,准确度大幅提高。
1967年,时间基准率先完成量子化变革,以铯-133原子超精细能级跃迁频率来定义秒:铯-133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的时间周期为1秒。重新定义后的秒,比以前的测量精度提升了上千万倍。然后是米,其新定义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接近三亿分之一秒)内行进的距离,作为实物基准的米尺被光速这样的自然常数取代。
大K是最后一个退出历史舞台的实物基准。千克的新定义根据质量与能量的关系来确定,以量子力学中用于计算光子能量的普朗克常数作为新标准。自此,国际单位制的七个计量单位,均实现量子化定义,实物基准被自然常数取代。
影响很小但又很大
计量单位的重新定义,对我们影响有多大?很小,但又很大。
专家解释,国际单位制的新定义生效后,只会影响到对测量准确度要求比较高的行业以及顶尖计量机构和校准实验室等,对普通人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不会造成直接影响。“你不会什么都没做,就发现自己减肥了。”方向开玩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