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中国农业大学46年扎根河北曲周服务乡村振兴纪实(3)

光山新闻网 李晓华 2019-05-31 14:22:19
浏览

  从改土治碱把土地治理好,到挖掘土地潜力增加产出,再到如今关注土壤健康,探寻人与土地和谐共荣之路,46年来,农大师生在扎根乡土的同时,对于土地的理解不断深入。

  “我一直告诉同学们,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来这里是为了深刻地理解这块土地,为土地带来变化。要站在潮头,为国家的农业绿色发展找到好办法。”如今已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张福锁说。

  春华秋实。土地孕育果实,滋养希望,人也在土地中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

  “我们越来越发现,这片土地上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农技问题,更多的是社会问题,于是学自然科学的我们也开始关注社会科学。”中国农大副教授、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说,留守儿童、农村垃圾、贫困等问题进入越来越多农大师生的视野。

  在人与土地不断互动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化学反应。

  在农大曲周实验站的院子里,常有当地百姓和农大师生来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辛德惠的墓碑前祭扫。

  从改土治碱到此后农业综合开发,曲周倾注了以辛院士等为代表的几代农大师生的心血。辛院士去世后,一部分骨灰留在了曲周——这个他奉献了半生的地方。

  曲周,农大;村民,师生。虽有时空变幻,近半个世纪的情谊从未改变。

  如今,鱼水深情在无数个科技小院中涌动——

  “村民们特别热情,总给我们送菜,常常看到我们就说,地里的菜吃不完,你们快去薅薅吧!”

  “今晚在实验站开会,告诉阿姨我会晚点回家,结果夜深时候在院门口,看见阿姨一直打着伞在雨里等我。”

  “脚扭了,下地做饭困难,邻居发现后天天让我上她家吃饭。”

  ……

  在科技小院学生日志中,除了推广农业技术,写得最多的就是来自村民们质朴的关怀。

  曲周实验站里,一棵39年前栽下的柳树已是枝繁叶茂。大树见证了农大师生和曲周人民的情谊,厚植于土中,不断向更辽阔的天空舒展。

  “‘先有实验站、后富曲周县’,曲周和中国农大的情谊水乳交融,历久弥新。”曲周县委书记李凡说。

  薪火相传:“在田野中书写‘青春答卷’”

  初夏,天刚蒙蒙亮,曲周槐桥乡相公庄村一处院落已从寂静中苏醒。

  院子并不大,几间整洁的砖房前整齐地种满了刚刚冒出嫩芽的满天星、鸢尾花和辣椒苗,几株梨树、枣树和苹果树郁郁葱葱。

  一切看起来就像个普普通通的农家院,只有墙上“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提示人们,这是一个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研究生贺敬芝和张俊娜就生活在这里,每天骑着三轮车进果园、下田地,做农业减肥增效试验,和乡亲们一起给果树施肥剪枝、打药防病,晚上回家后还要进行数据分析、写工作日志……

  在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特色实践育人机制下,像贺敬芝和张俊娜这样的专业硕士,三年的硕士培养,有两年都在田间地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