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牵罗布泊(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10 01:37:55
浏览

1958年8月的一天,奉党中央、中央军委命令,我国原子弹实验靶场的第一批开拓者,在首任司令员张蕴钰将军的率领下,从敦煌出发,穿越八百里沙海,来到了人迹罕至、鸟虫飞绝的罗布泊安营扎寨。

梦牵罗布泊

代表“和平”与“核试验”的“H”形马兰革命烈士纪念碑高耸苍穹,巍然屹立在罗布泊广袤的大地上。 秦宪安/摄

一天,在距博斯腾湖二十余公里的戈壁滩上,竟到处盛开了马兰花。

多么美丽的花儿啊!此时,许久没有看到过一丝生命绿色的将军,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手捧一束马兰花,眼睛湿润了。他对随行官兵深情地说:“就把这个地方叫马兰吧!”

自此,在古楼兰消失的地方,新中国的军用地图上有了马兰村这个地理坐标。而同时,一群肩负着特殊使命的中华优秀儿女,从此隐姓埋名于戈壁沙漠。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

四年前从浙江大学毕业、时年26岁的林俊德,作为爆炸力学方面的技术骨干,参加了“争气弹”核试爆炸任务。他发明的“罐头盒”状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准确测量出了核试验冲击波的全部合格数据。根据林俊德“罐头盒”测得的核爆数据,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报告了这个特大喜讯。

林俊德研制的“林氏”压力自记仪,在我国第一颗核爆实验中首战立功。自此,作为功勋装备,它应用于各种高尖端武器试验之中,出现在试验场的各个角落。

“我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核试验。咱们花钱不多,干事不少。搞科学实验,就要有一股子拼劲儿。”这是林俊德经常引以为豪的话。

核爆炸冲击当量和辐射剂量,是衡量核爆炸装置性能的两大指标。每次核试验后,林俊德都带领速报小组全副武装冲向爆心方向去抢收数据。

林俊德是我国核试验爆炸力学的主要开拓者。多年来,作为重大国防科研尖端课题研究的一线主帅,在试验任务中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危险。爆炸力学是最危险的学科,林俊德和炸药打了一辈子交道,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每次场区实验,他总是尽可能地离炸点近点、再近点。

一次在野外搞实验,爆炸物等了好久都没响。对讲机中,只听林俊德大声命令:“你们都不要动,我来弄。”说着就疾步向前。快到炸药放置点时,只见他猛回首,对跟在后面的人喊道:“趴下,不要抬头!”

虽逾花甲之年,但见林俊德以他一贯的拼劲儿,匍匐向前。他沉着冷静,迅速地拆除引信,排除了险情。

罗布泊四野朝天,看上去处处是路,实际上到处无路可走。当时国家经济条件困难,没有钱、也来不及修路。通往核爆实验区的道路坑洼崎岖。

一次,由于戈壁滩的搓板路颠簸得非常厉害,汽车的轮胎爆了。他明知道核爆后有辐射,多停留一分钟,大家就多一分沾染的危险,于是,就第一个跳下车,不顾个人安危,趴在汽车底下,帮助司机修车,终于赶在第一时间拿到了数据,为最终确定核试验效果提供了可靠依据。

“搞科研就是搞创造,就要实事求是讲实效,为国家负责。”这是林俊德科研创新的一贯作风和理念。

自力更生,勤俭节约,是林俊德经历的那个火红年代的口号,也是人们的自觉行动。林俊德最善于用简便实用的方法解决复杂技术问题:发明压力自记仪,就是用简单的钟表发条代替结构复杂的电机;利用材料塑性变形的特性改进设计,顺利实现了地下核试验仪器设备的防震;用两根普通的铜丝,巧妙解决了声靶检测系统的传感器标定问题;就连戈壁滩上的沙子,也被他“点石成金”,用做大型实验装备的一种特殊材料,不仅解决了一大技术难题,还大大节约了科研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