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忠诚献石油,一片丹心照玉门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12 21:05:16
浏览

盛夏时节的祁连山北麓,碧空如洗,艳阳高照。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峦间,数百个采油机开足马力采油,为略显荒凉的山坡增添了几分生机。

在众多油井中,一口名为“柳102”的油井格外显眼,一块写有“功勋井”三个鲜红大字的巨石赫然矗立在旁,记录着它为玉门油田立下的赫赫功勋。而提到这口井,就离不开它的勘探开发者——玉门油田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建军,正是他创造性提出“下凹找油”,青西油田才得以发现,玉门油田也因此得以稳产开发至今。

1984年从西南石油大学毕业分配到玉门油田后,陈建军就开始了“为祖国献石油”的人生,一干就是35年。35年来,他一心扑在油田上,不知疲倦地研究、勘探、开发,为油田持续稳产殚精竭虑。今年5月28日,在与病魔抗争了两年之后,陈建军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去世后,上万名油田职工和玉门市群众自发前来吊唁,缅怀这位一生都在为祖国奉献石油的石油赤子。

“要让老油田重焕青春”

玉门油田开发于1939年,是我国第一个现代石油基地。上世纪50年代末起,玉门油田担负起“三大四出”——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历史重任,先后向全国各油田输送骨干力量10万多人、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有力地保障了新中国石油工业体系的迅速建设,被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陈建军就是出生在这一“摇篮”里的“油二代”。老一辈石油人孙建初、王进喜的光辉事迹从小就在他心里萌芽。高中毕业后,他毅然报考了西南石油大学,投身石油勘探开发事业。

上世纪90年代,玉门油田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高成本的“三高”开采阶段,连续多年未取得勘探突破,油气资源接替不足问题日益严重。1995年在连续支援吐哈油田建设后,吐哈油田剥离,大多数勘探人员、设备被抽调,玉门油田更是雪上加霜。

“当时不少员工都觉得油田没希望了,信心遭受很大打击。”玉门油田公司党委常务副书记刘战君回忆道。面对困境,陈建军没有退缩,他始终坚信石油摇篮“不能在我们身上垮掉”。

在新世纪前,玉门油田的找油都是围绕坳陷,找构造高点。但自1958年鸭儿峡油田发现后,玉门油田勘探再也没有取得进展,如果坚持原有的理论,不可能实现新的突破。

担任玉门油田研究院勘探室负责人期间,陈建军积极争取资金、政策,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带领工人跑遍了酒泉盆地,看图纸、搞调研、定井位……在大量研究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下凹找油”的新见解,并在这一见解下发现了青西油田。

1998年6月,柳102井完钻,随后日产一度达到115.7吨。现场工人回忆道,看到多年的研究成果变成现实,陈建军情不自禁地捧起油沙亲了又亲,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说:“你们闻闻,有一股油香!”

随后,陈建军继续带领团队攻关,1999年至2000年玉门油田的探井成功率达到100%。2000年,酒东油气田勘探历史性突破,为酒东采油厂10万吨产能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青西、酒东两大油田的发现,使玉门油田勘探沉寂35年后,实现了新的突破,油田产量得到飞速增长。2001年,陈建军获得第十届“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奖”,他的不断开拓创新使老油田重焕了青春。

“建设百年油田是几代玉门人的愿望”

“油气勘探是一项既有风险,又充满激情和收获的事业,勘探要敢于突破旧思维,认识无止境、探索无止境、找油无止境,只要认识到位、研究到位,就要大胆部署,认真实施。”这是陈建军的“找油心得”。

对开发80年的玉门油田来说,油田矿区面积小、后期开发难度大、资源匮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因素。目前,玉门油田的年产量仅维持在40万吨左右,这一数字在中石油系统中微乎其微。不少人议论,“这么少的产量,何不关停了事,总公司也不差这点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