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华的字典里只有“永不言败”(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21 12:32:15
浏览

带电抢修,意味着维修工人将面临极大的安全风险,在场的专家技师没人敢做主。这时,何光华大胆建议,运用刚研制出的电缆接地绝缘线修复法。经过紧张抢修,电力终于恢复了供应。何光华反复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方法,并迅速将其投入生产实践。该技术从投入使用至今,已完成110千伏及以上高压接地线修复80余起,节省成本上千万元。

2011年,何光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以管理、技术、技能三大主线的项目制管理模式,整合公司优势资源,培育创新钻研的知识型、技术型人才。

带着这批年轻人,何光华工作更有劲头了。

故障检测技术的突破和电缆敷设成本的大幅节约,远远不是何光华及其团队追求的终点。在何光华看来,这更像是他们的起点。

在经历太多次的电力设备抢修后,何光华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电缆敷设、电缆故障的检测排除等,为什么一定要用人工实地操作呢?如果能创设一个“一键联动”的工作系统,将大部分工作都放在后台,不是可以提升劳动效率,并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吗?

按照这个设想,何光华和团队采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电缆敷设技术融合应用,开始攻关。

他们收集以往各类故障数据,整理成数据库,和互联网远程操作技术连接,与他们的“千里眼”“顺风耳”——多种预警型智能机器人相连接,形成一套初具规模的半自动电缆故障预警系统。

有了这个预警系统,仅靠一个手机App便可实现AI主动预警,并将信号传达给前沿机器人进行故障处理和维修,真正做到了电缆敷设和故障检测的智能化和移动化。

虽然这套系统还处于试验阶段,但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团队成员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何光华创新的源泉,比如红酒开瓶器,如此稀松平常的生活小工具,很容易被忽略,但何光华却受到了启发。她和团队利用开瓶器原理,反复试验,研制出调节手柄、绝缘杆、活动钢爪和套头组成的“电缆带电作业操作装置”,成功解决了带电拆解电缆封帽和堵盖的难题。

在何光华看来,一切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技师工人。她对创新曾有一句经典的定义:“创新,简单来说就是用起来更方便,让大家(觉得)更好用。”(校媒记者 孙振博、糜紫莹,记者 李润文)


(责编:陈千禧(实习生)、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