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生常委:多措并举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
多措并举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
——孙东生常委的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近期,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连续出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三个重要改革文件,聚焦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直面群众广泛关注的痛点,特别是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做出积极回应,提出了明确要求。
有人讲,“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很生动、很形象,值得深思。破局的关键就在“一软一硬”两招,软的一招就是变革教育理念,硬的一招则是优化招生考试制度这个“指挥棒”。
一、 变革教育理念,破解“成长焦虑”。减负不是为减而减,而是为了让教育事业提质增效,更好更多地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解放出宝贵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精力,迫切需要引导全社会变革教育理念,形成尊重教育规律、尊重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共识,根据不同孩子的身心发展实际、知识基础、自我愿望以及性格、兴趣、特长,理性化、合理化、个性化设定成长预期,让不同基础、不同潜质、不同家庭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得到激发,形成多样化培养、多方位成才的良好育人生态链和科学评价指标。家长要警惕“抢跑文化”、“剧场效应”的裹挟跟风,不因盲目攀比或过度溺爱而拔苗助长。如今各种培训班、早教班门庭若市,补课成为“诱人”生意。有家长反映,半年工资不够校外补课费用,学习效果并非如意,花钱只为心安理得。孰不知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在情感上的陪伴和“三观”上的引领,远比培训班重要得多。小小年纪上这么多“班”会遏制孩子的创造力、探索欲,甚至引发逆反心理,破坏亲子关系。变革教育理念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个性地成长,以积极、阳光、自信的姿态融入社会。
二、 完善招生制度,破解“择校焦虑”。由“择校热”带来的“补课热”,是学生负担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走不出“择校”围城,减负只能越减越累。要把握“均衡、随机、稳定、同步”四个关键点:“均衡”就是要打破强校、弱校围墙,政府通过资金投入、师资调配等手段形成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随机”就是要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对热点区域坚持推行多校划片,严厉打击择校腐败,确保生源分布绝对随机,倒逼教育资源均衡分布;“稳定”就是要严格规范招生行为,严禁跨区域、跨学区招生,努力实现家长无从攀比、学生无从择校,稳定升学预期;“同步”就是要落实好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招生、同步招生政策,禁止任何考试招生、“掐尖招生”行为,减轻学生因“择校”而加重的补课压力。
三、 改革考试制度,破解“应试焦虑”。不可否认,考试制度仍是当前选拔人才相对有效且公平的方式。减负不等于不能考试,更不是单纯地减少考试或者降低难度,关键在于优化考试方式,可以尝试做一些探索。比如,中高考等选拔性考试要适当提高分数区分度,要注重考察思维能力,破解靠“刷题战术”形成的应试模式,引导大家放下包袱,转而注重提高孩子在课堂的专注度和思考力。再如,学业水平测试要保基本,突出对学生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和人文素养的考察,设置的合格线不宜过高,不可变成新的增负。又如,探索特殊优秀人才的考录方式,允许高校通过单科成绩加专业加试的方式选拔,文学系可以侧重语文成绩,数学系可以侧重数学成绩,让不同兴趣、爱好、天赋形成的特殊“偏科人才”同样获得成长机会。再比如,严格特长生加分标准,除专业院校外,严格控制特长生数量,从根本上化解家长们“让孩子多个技能就是多一条升学通道”的想法,真正按照专门人才的成才规律想问题、办事情,让艺术教育和体育锻炼回归本源,成为提高孩子文化素养、人格魅力、身体素质的手段,避免其成为应试教育的变种。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民建中央副主席、黑龙江省主委,黑龙江省副省长)
(责编:张佳妍(实习生)、王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