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底色好绿色发展强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9-03 09:27:28
浏览

生态底色好绿色发展强

 

  图①:漳州市南靖县的生态农业吸引参观者。
  资料图片
  图②:南平市武夷山风光。
  资料图片
  图③:泉州市安溪县,茶农正在采摘秋茶。
  资料图片
  图④:龙岩市永定区初溪村的土楼群。
  资料图片

 

  森林覆盖率66.8%,长期保持全国第一;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全优……早在2000年,福建提出“生态省”建设构想。2016年6月,福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从生态底色好,到绿色发展强,福建推进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的体制机制创新,三年来实施了38项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制度改革。既保持绿水青山,又收获金山银山,福建努力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齐头并进。

  

  漳州市

  食品名城再升级

  本报记者 颜 珂 林小溪

  仲夏,走进福建同发食品公司的标准化菇房,仿佛迈入一个清凉世界。16摄氏度的工厂内,体态饱满的双孢蘑菇正在冒头。同发集团总裁助理王翠娟介绍:“采用工厂化生产,双孢蘑菇年产量是传统工艺的10倍。”

  这家菇房所在的漳州市角美镇,素有“中国蘑菇之乡”的美称。眼下,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引入,实现了双孢蘑菇种植的标准化,撬动了生产变革。

  效益更有保障。“传统种植模式下,产品基本在同一时间段上市,供给过度集中,价格一般不高。”王翠娟说,工厂化生产能实现全年均衡发展,没有市场空档期,无论气候、季节,全年都可以出货,批发价格较为稳定。

  生产更加绿色。培养料是双孢蘑菇生长的“土壤”。以往,培养料随意堆放,一到雨天,污水横流。如今,工艺改进,减少了肥料对环境的污染,还提升了肥料的利用效率。

  地处闽南的漳州市,气候温暖宜人,四季瓜果飘香。漳州人顺势而为,把生态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现代农业领跑福建,产业链下游的食品工业也强势崛起,成为主导产业之一。然而,他们并不满足。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如何使效益更好、附加值更高?“中国食品名城”,还需将自身打造为“升级版”。

  欧瑞园食品公司,每年要消耗约2000吨漳州产的香蕉,及大量的其他果蔬。公司之前的产品,大多只是初加工后的冻干,虽说远销欧洲,但附加值并不高。4年前,公司决定转型,把市场重心从海外转向国内,每隔一段时间便推出一款创意产品。从溶豆、糯米团到冻干银耳羹,不少产品成了消费者追捧的“网红食品”。“以前是初加工,现在是做创意食品,附加值和利润率都增加了。”公司副总经理王莉说。

  近年来,漳州市通过“制定一套科学规划、出台一套扶持政策、打造一套品牌营销体系”,从产业布局规划、政策措施扶持和营销体系建设三个方面着力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去年,仅拨付的技术改造奖励资金、增产增效符合条件企业奖励资金、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补助资金,就有695.26万元。

  如今,漳州市食品企业已经拥有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院士工作站。截至去年年底,漳州市食品规模工业企业达607家,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578亿元,占到全省食品工业份额的1/3。

  

  泉州市安溪县

  崩岗穿上绿衣裳

  本报记者 颜 珂 林小溪

  茶园绽绿,梯田平整,树木葱茏。“除了种茶种果,我还发展养殖。这就叫立体农业。”陈世哲说。

  今年52岁的陈世哲,从小在泉州市安溪县龙门镇洋坑村长大。2008年,他在老家承包了600亩山岗,当起家庭农场主。去年,农场收益突破百万元。不过,他没有忘却幼时的情形:“我小时候,泥沙会被大雨冲下来,淹了不少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