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炮弹长上“眼睛”装上“大脑”
他,为人低调、谦逊有礼,有着一双深邃睿智的眼睛;他,学的是火炮专业,创新科研成果惊人,是全军闻名的信息化弹药专家、无人机专家。他不仅开创了我军信息化弹药研究先河,让炮弹长上了“眼睛”装上了“大脑”,而且让我国炮兵传统武器装备焕发青春,探出一条引领我军信息化弹药发展的原始创新之路。
他是谁?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教授、少将军衔、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钱立志。
我是16岁那年参加的高考并获得了两个意外惊喜:一是得了本县小状元;二是被军校提前录取。当时可谓是县城轰动,全家光荣。临行前,母亲嘱咐我说:我们给你取名“立志”是让你懂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你既然选择立从军报国之志就要学得保家卫国的本领。
结束4年的军校生活后,我留校当了一名教员。每年毕业综合演练,看着划过天际的弹道,我脑海里都会生出一个问号:传统上决定炮兵射击诸元需要3分钟,能否适应以快吃慢的现代战场呢?
在我看来,传统的人工侦察及计算手段,已成为炮兵战斗力提升的“瓶颈”,我们的炮兵必须走信息化之路,必须对其进行信息化改造。
当时总部正好将无人机运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训任务交给了炮兵学院。我就主动请缨,和同事一起挑起了组建无人机教研室、创建无人机运用工程专业的重任。为掌握第一手资料,我们远赴西北,来到无人机研制单位和生产厂家,主动给工厂师傅当学徒、打小工。短短两年间,我们教研室人员整理出了600多万字的教学资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本科专业体系,成功完成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次用无人机进行的炮兵实弹校正射击,一举实现了我军炮兵从“人工侦察”向“信息侦察”的历史性转变。
我一直坚信课堂连战场,人才定成败。教学如果无法与实战接轨,今天课堂上的学员也许就会沦为明天战场上的败将。
可就在1999年的一天,我正在给学生讲解无人机战例时,有学生提问道,无人机这么先进,为什么还经常被击落?
“我当场被这位学生给问住了。”带着学生问题,我在目睹了学院实弹教练射击中照明弹实施空中照明的过程后就在思考,如果能像照明弹那样为弹头装上侦察设备,不就可以像无人机那样进行空中侦察了吗?
尽管大胆的构想遭到了许多人的怀疑,但是我和我的团队为了这个大胆的构想,开始破冰之旅。我们当时研制特种侦察弹可供选择的载体有多种火炮,反复考量后,我们选用了膛内过载大的炮种,因为这型火炮部队装备数量大、实用性能好、生产成本低,一旦试验成功,既可避免火炮装备的更新换代,还可更快更好地提高战斗力。
在100多个日夜里,我们先后查阅了上千万字的资料,记录了20多万字的试验笔记,画了上千张机械结构及电路设计图纸,研究了上百种试验方法,尝试了几十种试验材料。
2000年5月,特种侦察弹静态试验终获成功。又一年后,我们带着试验弹来到东北某试验基地进行动态试验。
随着火炮一声巨吼,“长了眼睛”的炮弹如闪电般脱膛而去。几十秒后,“弹体在预定空域分解!”“减速伞打开!”“设备开机!”“信号捕捉完成!”指挥所里的接收屏上,“敌”方阵地的清晰画面呈现眼前,赢得一片欢呼。
我国第一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信息化弹药试验成功。此后,第二例、第三例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弹药成功问世、“自寻的单兵火箭”、“小型自寻的无人机载炸弹”、“舰载炮自寻炮弹”……我们不仅给炮弹装上了眼睛,还安上了大脑,炮弹能够自动从容地精确寻找和打击目标,误差也缩小到了10米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