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履谦:履行谦逊,心向蓝天(2)
“第一架打它个措手不及;第二架、第三架带有侦察接收机,只能近打快打;第四架发假信号抗干扰,我们也改变了雷达的工作体制;等到我们研制出‘红旗二号’后,第五架自然就有去无回了。”张履谦说。
“电子对抗是战斗力的表现,雷达若无抗干扰能力,就是一堆废铁。”在张履谦看来,雷达和电子对抗事业对于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意义重大,“即使在和平时期也有来自外部的干扰,需要随时警惕”。
天上要稳,必须在地面下功夫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研制试验通信卫星,与原子弹、导弹一道列为“两弹一星”的“三抓”工程。试验通信卫星的测控系统由一部微波统一测控(雷达)系统和一部超远程跟踪引导雷达构成。张履谦担任总设计师,负责研制这两部雷达。
在高端仪器缺乏、器材无法引进的情况下,他率领研制团队克服畏难、浮躁情绪,自力更生,研制出全部国产化设备。1984年,超远程跟踪引导雷达在地平线处捕获卫星目标,成功对其进行测轨和姿态调整,使我国在地球赤道轨道拥有了位置资源。而微波统一测控(雷达)系统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建立载人航天和空间站的空间测控网、研制月球和太阳系行星的深空探测网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鲜为人知的是,作为我国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策划者之一,张履谦同其他专家论证后提出:可以利用微波统一测控(雷达)系统作为地面站,再利用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成熟有效载荷,配以大型计算机,在我国建立双星定位系统(即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这一建议最终得到中央批准并实现,由此揭开了我国建立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序幕。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张履谦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由科研领军人物转向航天工程的科技战略顾问。
那段时间,他牵头撰写了《提高我国应用卫星研制水平的研究报告》,提出卫星研制的需求、差距、发展型谱、关键技术、解决途径、措施等具体建议,得到原国防科工委的采纳,我国迎来卫星研制的崭新局面。
“一辈子同蓝天打交道,其实,我就做了两件事——学习和实践。”如今,93岁的张履谦一有空就来到办公室,眼望窗外蓝天,心中思考着还能为航天强国做些什么。(记者 张蕾)
(责编:宫宜希(实习生)、刘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