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镇同:“永远不知疲劳”的“结构疲劳”专家(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9-16 12:14:21
浏览

“我作为学生代表,在颁奖典礼大会上手捧鲜花向高先生三鞠躬,感谢他年近九十高龄还为国家教书育人,一生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闫楚良说。

20世纪80年代初,出国之风盛行。很多在法、日、英等国发展的研究人员在高镇同劝说下回到北航,高镇同说要始终牢记“宁恋家乡一捻土,勿惜他国万两金”,今年69岁的北航固体力学所教授吴大方就是其中之一。

从教60多年,高镇同培养出一批航空、教育领域的学者专家,其中包括5位院士,一些学生的创新成果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三大奖项。1989年,高镇同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老师带学生,如果一代不如一代,国家就兴旺不起来。”谈起学生,高镇同一脸自豪,“我的目标就是努力使学生超过自己。”爱生如子的他说道:“年轻学生来到北京读书,父母不在身边,教师自然就是他们的家长,应该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他们的成长。”

20世纪80年代末,一名叫王洋的学生引起了高镇同的注意,觉得他总是面色苍白,似乎是营养不良,高镇同赶紧买了两袋奶粉拿给他,要知道在当时奶粉是一般人吃不起的营养品。

从那时起,高镇同开始大量地资助学生。他有本厚厚的名册,上面有209人次的资助记录。高镇同说这只是一个备忘录:这次给了这个学生,下一次给别的学生,均匀分配。

教学上,高镇同一丝不苟。改革开放后,作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高镇同的“材料力学”采用双语教学,“高镇同样板课”在全校推广。他还常带领学生上现场课,面对飞机实物授课,并且带着学生去全国各地厂所实习,跟学生同吃同住,手把手教他们做试验,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

“高先生的一堂课,让我追求了40多年,奋斗了40多年,探索了40多年。”72岁的闫楚良说。已获多项国家奖项的闫楚良45岁时开始攻读博士,在高镇同指导下攻克了飞机疲劳载荷谱的难题,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跻身中科院院士行列。

为了让学生能超过自己,高镇同带学生做的研究总是把学生列为第一作者:“我没有必要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的名字放在前面,对他们有利,也是对他们精神上最大的鼓舞。当然我肯定会先让他干大量工作。”

贵航飞机设计研究所原副总设计师王敏芹,曾是一名普通设计员,30多岁才成为高镇同的研究生。高镇同知道她来自一线,还带着孩子读研究生,每个月发给她的补助比其他人多,还特意抽时间为她补习英语,帮助其考博。王敏芹毕业后积极投入工作,凭借出色业绩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我非常幸福和幸运能有这么一位好老师。”王敏芹说,“老师都那么大年纪了,对学生和工作没有任何抱怨和脾气,就是不知疲劳地做,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作为北航固体力学所老所长,高镇同努力为老师们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大家在高先生带领下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研究没有约束,工作非常愉快,所以才能产出比较好的成果。”吴大方说。

润泽四方育良田

“做善事是一种享受”

“人民教师”“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高镇同狭窄书房的书柜上,两条红色条幅格外醒目。70平方米的屋子内陈设简单、家具陈旧,狭窄的书房里,书桌与书柜间只能容下一把椅子。

2001年,北航建了院士楼,要分给高镇同一套15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但他多次婉拒:“我居住条件可以了,两个人够住,大房子应该留给更需要的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