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疫情突袭下,宏观政策如何精准发力?(2)
与供应链相关联的是物流的问题。在疫情冲击之下,一些道路被封、运输人员减少等,导致物流不畅通。而企业运转一刻都离不开物流。物流不顺畅的情况下可能造成产品积压,即使复工复产也会造成存货滞销,原材料运不进来等现象,进而整个供应链形成阻滞,使企业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影响现金流和营业收入。因此,在一个分工协作、高度复杂的经济体系里,物流至关重要。
为企业解困,要从畅通循环入手,统筹施策,形成“政策组合”,“点状政策”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围绕经济循环来制定和实施,要尽力避免陷入“政策无效而又难以退出”的困境。
出台精准的财税政策有利于稳定经济
人民网:目前各级财政疫情防控补助资金已经超过900亿元,您认为疫情之下财政政策、资金投入发挥的效用如何?
刘尚希:目前密集出台的多项政策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稳定经济运行提供良好支撑。从财政补贴来看,疫情发生以来,财政部门根据疫情态势和防控需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一线医务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基层防疫经费、中央医药物资储备经费,都有着各级财政资金的坚强保障。
从税费优惠政策来看,免征民航企业缴纳的民航发展基金、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企业,亏损结转年限在现行结转5年的基础上,再延长3年等等,通过减轻企业、个人负担,促进疫情防控、拉动经济增长。
同时,政府加强政策调控、保障重点支出。各地各级财政部门也积极行动,因地制宜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为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良好支撑。应当说,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也是战胜疫情的最可靠保证。这一系列政策都彰显了财政应急兜底的作用。
财税政策“组合拳”助力企业战“疫”
人民网:针对疫情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接下来国家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加以应对?
刘尚希:在疫情影响下,直接补贴、间接补贴、防疫物资采购增加,可能会导致地方财政缺口扩大。
对此,需要形成组合性政策加以应对。财政补贴政策和税费减免政策组合操作。当前需要的是救助式政策或生存性政策,采取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的方式给企业减负,把保障企业生存、减少倒闭作为首位任务。我们看到,疫情发生以来,财政部门根据疫情态势和防控需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在疫情条件下,实施所谓的需求刺激政策是无效的。
首先是要保企业资金链。针对企业融资,财政与金融政策协调配合,可提供贷款贴息。同时通过政策性融资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一些行业和企业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帮助企业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对融资担保也可提供一定的担保费补贴,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另外,地方政府也可以出台措施,对当地企业,可分类分层,采取清单式管理,直接给予适当补贴,维持企业运转。
其次,应尽快疏通物流,并借机理顺物流行业发展的体制问题,解决物流区域格局不合理、地方割据等问题。各地应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有条件、有步骤地缓解物流不畅通、物流效率低的问题。
第三,释放正确的宏观信号,把稳就业放在首位考虑。大量中小微企业是主要的就业渠道,一方面,保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链,就是保就业岗位,减少疫情对就业存量的冲击,避免由经济风险转化为社会风险;另一方面,为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创造条件,为招工提供帮助。特别是针对一些贫困地区从事种植、养殖的农民,要给与适当的帮扶,克服疫情影响。同时,助力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就业,防止返贫。防范失业风险,稳就业也能实现稳增长。